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过饥过饱伤脾胃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③

过饥过饱伤脾胃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③

马作峰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气血津液,要以食量适中为前提,长期的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健康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忌长期过饥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运化是以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为基础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出饮食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说:“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指出常人“不食饮七日而死”的原因是“水谷精气津液皆尽”,说明饮食是化生精气津液的原料,而精气津液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如果长期处于过饥状态必将造成疾病发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因为食物匮乏而造成长期过饥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但因为主观上不愿意进食而造成的过饥则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们经常可以遇到出于减肥或控制身材等目的而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从中医理论上讲,肥胖的发生其实并非都与食量有关,有些人食量很少但也照样肥胖,比如脾虚湿盛的肥胖者,其食量下降,但体重却继续上升,其原因是湿邪留滞肌肤。中医治疗脾虚湿盛的肥胖症以健脾祛湿为原则,而脾气健运的标志之一就是食欲好转,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见到食量增加而体重下降的病例,其机理是脾的运化功能恢复以后,湿邪得以去除,在控制肥胖的同时,也改善了食欲。

临床也确有很多通过节食而达到了减肥或控制体重效果的人,而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节食还是减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节食造成的体重下降,从中医理论上说,更多的是一种病理状态。在体重下降的同时,其脏腑功能也严重受损。因此,民间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谚语,《灵枢·五味》从气的多少解释人必须定时进餐的原因,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气虚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易致外邪入侵,所以很多人体型虽控制得很好,但却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枯槁,精神气色都很差,大小毛病不断。可见节食对于减肥来说可能会有短期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实在是得不偿失。

饮食不宜过饱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过饱会影响肠胃功能。其实饮食过饱并非只影响肠胃,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饱还是冠心病、胰腺炎等多种危重病症的诱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认识到饮食过饱的危害,所以民间有“饮食莫教足”、“吃饭八分饱”等养生谚语。

长期饮食过饱对人体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损伤内脏,还会损伤气血经络,唐代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太饱伤神饥伤骨,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致膨胀损心肺。”

饮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能力,会造成食积不化,进而变生诸证,儿童可见食积化热,酿成疳积,表现为食欲不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等症。很多家长总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吃饭不好,营养不良,好发脾气,其实有很多是长期过饱形成的疳积。金元时期的名医张从正有一句育儿名言“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饮食不宜过饱。成年人长期饮食过量,阻碍肠道气血运行,可形成痢疾或痔疮。在疾病的恢复期食量更应该控制,否则会引起“食复”,即大病之后,进食过量或食用不消化食物,引起余邪复燃,旧病复发。

遇心爱之品则多食,不喜之物则少食是人之常情,但需掌握尺度,心爱之物若恣食无度也会损伤正气。《养生四要·卷一》说:“凡有喜食之物,不可纵口,常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知节,必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克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为辟为满为痛。”提出饮食过饱不但可以以其气味之偏破坏体内阴阳的平衡,而且还可以影响脾胃传化形成胀满疼痛等病变。《医学正传·卷一》对饥甚饱食造成疾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谓:“或问:饥甚方食,而食反不运化,多为呕吐吞酸等证,何也?曰:饥不得食,胃气已损,脾气已伤,而中气大不足矣。遇食大嚼,过饱益甚,是以大伤胃气,而为内伤等证者多矣。”由此可见,即使在极度饥饿的状态饮食也不宜过量。

总之,控制食量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合适的食量可以保证人体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使脏腑组织、经络器官都能够各司其职,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正常。反之则会引起多种病理变化,正所谓“物无美善,过则为灾”。

猜你喜欢

  • 女性做艾灸的好处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说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 清淡饮食指什么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健脾又祛湿,这样才事半功倍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根据体质饮食调理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