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走进中国医史博物馆 感受深邃的中医文化

走进中国医史博物馆 感受深邃的中医文化

本报记者 向佳

中国医史博物馆始建于1982年。今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新馆在原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并重新装修布展。不少库存珍贵文物的亮相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

改扩建后的中国医史博物馆,为世人构建了一幅中医药文化的通史画卷。展出的600多件珍贵文物,远到新石器时期医药卫生的起源,到殷商时期的药材种子、再到汉唐时期的金银医针、九针;明清时期的医书药典、医疗器械等,无不展示了传统医学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体现。

展现中医药历史的灿烂辉煌

中国医史博物馆新馆刚开馆,便迎来了许多尊贵的客人。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一直对中医药文化非常感兴趣。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拉佐夫大使感慨道,“中医药确实是以人为本、自然无毒、医疗确切、副作用少、受人信赖,是真正的大众医疗”。他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中医药很感兴趣,“不少俄罗斯人都十分青睐中医药治疗。俄罗斯政府很重视对华卫生合作,希望中药医取得更大成就、服务广大世界。”

来自日本东京药科大学校长长坂达夫先生是第一次参观关于中医的博物馆,他对记者说,这个博物馆包括中国的历史,还有很多中国的卫生文化发展过程的直观记录,“看了之后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记者在博物馆内还注意到一位老人,他在每一个橱窗前都会驻足仔细观察。这位老人是我国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涛教授。81岁高龄的王教授是拄着拐杖来参观的,他对记者说,看到来参观的人群中不仅有年轻学生,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学者、友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

“这个博物馆将作为中医科学院研究生入学的第一课堂”,博物馆馆长柳长华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学后,都会让他们在这里直观地接触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国医史及健康文明。

小冉是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研究生,“过去只能在书本里看到的文物在博物馆里都看到了。”小冉指着清代《调元练外丹图示》说,没想到古人对养生保健之道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一幅清代的《内经图》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兴趣。工作人员说,这幅看似山水画的画卷描述了人体之内的解剖图,展示了内练‘精气神’的途径”,以不同人物的各式动作,喻示人体不同部位的奥秘及相互作用;以流水代表人体“精气”运化之渠道,以“城门、桥梁、重楼”代表精气之关窍;画卷完美地融合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在博物馆中央的一面墙上,洋洋洒洒书写着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柳长华说,这篇被奉为中医经典的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大医精诚》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中医药的抢救和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化层面的东西”。

猜你喜欢

  • 辨证分型不容否定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三甲散治肝硬化腹水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膀胱咳验案一则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小儿心力衰竭诊疗技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