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黄煌教授调神治痹证案2例

黄煌教授调神治痹证案2例

孙可望 江苏省中医院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等大多属于中医“痹证”范围,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刮痧等,中药常规治疗不外独活寄生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桃核承气汤等,针对痹证常见病因风、寒、湿,及瘀血所致“不通则痛”,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通过中医调神治疗痹证,视角独特,疗效显著。

案1八味除烦汤治疗顽固性背痛

患者,女,28岁,2010年3月8日来诊。

背部疼痛间断性发作两年。患者正常体型,面色红,唇红,双目有神。性格外向,比较敏感,易上火,心烦。疼痛部位不固定,入夜甚,影响睡眠,无明显活动受限。自服美洛昔康片,可缓解,旋即复发。前医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当日见效,次日复发。背部肝俞有压痛,无脊柱叩击痛,舌尖红,苔薄微腻,脉滑。处方: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栀子15克,枳壳15克,黄芩10克,连翘20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背部疼痛渐愈,睡眠改善。

案2黄连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治疗右肩疼痛

患者,男,4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右肩疼痛2月。患者体格偏胖,面青暗,性格敏感,易心烦,恐高,夜寐不安,无外伤史,无明显活动受限,右肩部X线片未见异常。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病史。未行系统治疗。右肩部无明显按压痛,舌尖红,苔微腻,脉滑。处方:姜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20克,生甘草5克,枳壳20克,竹茹10克,厚朴15克,黄连5克,栀子15克,干姜6克,红枣15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右肩疼痛明显缓解。

按:上述两例患者均属“半夏”体质。黄煌教授对“半夏”体质的患者描述为: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黯,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羸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临床中此类患者因对痛觉敏感而痛阈减低,当出现躯体疼痛症状时,宜用半夏类方治疗。案1所用八味除烦汤系黄煌教授所创,运用于“半夏”体质病人兼有心烦、易上火、舌红等症状,案2患者属于“温胆汤”体质,此类患者在“半夏”体质基础上常有“恐高、怕狗”等特征性表现,若兼有舌尖红,心烦,胃肠道疾患,常加黄连、栀子、厚朴等。黄煌教授认为心情不畅可导致肌肉紧张痉挛,使肌肉附近的骨骼关节偏离原来的位置而压迫附近的神经产生疼痛。通过对患者情志的调整使患者局部肌肉的紧张度缓解,进而消除疼痛,是黄煌教授治疗痹证患者的重要出发点。

猜你喜欢

  • 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

  • 乌梅丸治久痢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

  • 感染性休克中医诊疗技术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金匮肾气丸治肺心病心衰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宣达渗利止吐泻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