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记忆中的李少白——读《李少白医案撷菁》

记忆中的李少白——读《李少白医案撷菁》

李琼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

前几日,偶在书店翻阅,想找几本书读读充电,却发现一本与我儿时就崇拜的名老中医李少白有关的书——《李少白医案撷菁》。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见过李少白老先生,因为我的母亲和李老先生都在芜湖市中医院工作。那时只知道李老先生是医院的院长,他总是在查房、写病案,要不就在看厚厚的医书,从没看过他和别人闲聊。李老先生那时大概70岁左右,个子中等,两鬓白发,坐诊时总是有一堆病人。听妈妈说,他的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幼年就酷好方术,攻读经史,崇古而不泥古,擅长内、儿科,对小儿夏季热有独到之处,写有《中医学讲义》、《中药歌诀》。多次参加全国科技大会,担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分册编委,是安徽省杰出科学家之一,并有科技成果留存于世。他的中医学术继承人中有上世纪90年代的皖南地区知名专家,有安徽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是全国名老中医。

1992年,我来到芜湖市中医院工作,那时李少白老先生早已仙逝。但从他的传人、继承人身上我感受到,李老先生的医术医德在这块生命的绿洲上依然发扬光大。李有伟主任医师是老先生传人之一,也是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李少白医案撷菁》就由他主编。每天,都有一堆病人围着他,从没让他按时下班。对此,他毫无怨言,而是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叙述,认真分析病情。遇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教会患者多种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劲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他那正直质朴、平易近人、对病人无微不至关心、无私奉献的品行而赞叹。

《李少白医案撷菁》上篇为医学随笔,收录了李少白老先生生前亲自收集整理的典型病案和临证经验,其中引用了不少李少白先生自己的话语,写道:“余认为,要总结经验就需要存有第一手资料。余自一开始诊病就留存有病历,当时有患者说:‘本领不大,看病先打稿子。’继后从医时间久了,患者又说:‘这医生很仔细,看病还留底。’可惜仍有许多病历没保存好,散失了。”从这短短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到一位名老中医的行医之路。

而在上篇“方药心悟”中,从多个方面谈起: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辉煌成果。富饶的祖国大地有取之不竭的药源,是用之不尽的药库,要掌握和应用中药,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药,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功能与主治。

老先生先谈中药和方剂、再谈方剂,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临床中所见之麻疹常用方药,疳证、小儿腹泻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行医心得,并引用大量的古今书籍论证,如在写小儿腹泻引用了历代医家论述:湿胜濡泻,脾土受湿,不能渗化,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泄泻,泄者,大便溏薄;泻者,大便直下,略分轻重,总属脾虚。

《李少白医案撷菁》中篇为记录子承父业的研学体会;下篇则是中医传承,记录了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跟随李少白老先生的传人——李有伟主任医师学习中医心得。全书旨在传承和发杨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 患者胃有烧灼感,平时还怕冷

    这个患者是男性, 50多岁,他来以后啊,就说医生,我这个胃啊非常难受,从他表情上也看得出是比较痛苦的,首先是他面色红,那么问诊他呢?也就是说胃疼,胃胀,就感觉胃里像有火一样,火烧火燎的,甚至胸部后啊也有这个烧灼感,看他的舌象啊,也能看出来口

  • 老胃病反反复复,中医常用这三种汤

    大家好,我是中医马医生,在脾胃病,可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就是脾胃不好百病生,今天呢,我就通过这三个方子,中医三个经典的方子跟大家来讲一讲,强调一下这个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怎么去保养,建议大家点赞收藏,以免市民太多找

  • 饿久了就不饿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饿的原因啊,是因为我们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人体的体内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那么人就会感到饥饿,正常的情况下,人应该补充食物,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食物,人就会感到越来越饿,就好比车没油了,我们需要去加油才能开车,同样道理,胃里没有

  • 气血亏虚,先补气还是先补血?

    这是一个46岁的女性患者,她来的时候啊,主要症状就是这个,偏瘦,身体还特别困窘,每天觉得昏昏沉沉的,然后自己感觉呢,身体就是特别发凉,然后乏力,还容易紧张啊,入睡难,多梦,头昏昏蒙蒙的啊。眼睛他自己感觉是有点肿,但是不是明显浮肿那一类。然后

  • 脾胃不好,中医常用这三种方剂,看看适不适合你!

    那么首先第一个呢,就是四君子汤,我们叫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虚的啊,在方剂学当中,补气虚的第一方就是生猪、茯苓、甘草四味药,那么这个可以补人体气虚,这里边呢,我要跟大家说一个是中医这个补气呀和祛湿的关系,一般来说,气虚容易生成湿气,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