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治疫祛邪话解毒

治疫祛邪话解毒

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经验十分丰富,究其治法,大体包含祛邪与扶正两大方面,其中解毒之法,堪称是祛邪法中重中之重,常贯穿疫病治疗的始终。

中医治疫历来注重解毒,解毒法在疫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仲景《金匮要略》以升麻鳖甲汤主治“阴阳毒”,方中主药升麻,《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解百毒,辟温疾瘴气邪气。”可见本品功擅解毒疗疫。受其影响,唐宋时期治疗温病瘟疫的不少名方如《外台秘要》地黄汤、七物升麻汤,《伤寒总病论》知母石膏汤、石膏葱白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等等,其组方中均用升麻。金元时期,温病学的开山鼻祖刘河间治疗温病(含温疫)很重视清热解毒,所制防风通圣散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之效。明清时期,运用解毒法治疗瘟疫有了重大进展,邵登瀛《瘟毒病论》专列“疫重解毒”篇,强调“古人治疫,全以解毒为要。”诚得治疫之真谛。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喻嘉言《尚论篇》明确指出治疫“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其解毒之法,于上、中、下三焦之病证,一以贯之。迨余霖《疫疹一得》出,更把解毒的理、法、方、药推向极致,创制清瘟败毒饮熔白虎、黄连解毒、犀角地黄三方于一炉,其清热解毒之功效无以复加。林珮琴《类证治裁》概括前人治疫经验,一言以蔽之曰“总解温热时行内外热毒”。可谓言简意赅,得其要领。

观历代治疫名方,诸如荆防败毒散、三黄石膏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人中黄丸、清热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甘露消毒丹、银翘散、化斑汤、清营汤等等,其组方均突出解毒,无怪乎上述不少方剂以解毒、消毒、败毒名之,其用意可想而知。

现代治疗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手足口病等,仍广泛应用解毒之法,取得了显著疗效。

我们曾对国内所报道的127个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方剂组成药物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内服药物主要有板蓝根、连翘、黄芩、银花、柴胡、甘草、僵蚕和牛蒡子;外用药物中大黄、青黛、冰片、黄柏最为常用,不难看出清热解毒在本病治疗上的重要地位。近贤黄星垣教授曾提出“邪毒致热说”,认为温病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变必生,治须紧紧抓住解毒一环,并贯彻于治疗的全过程。这个观点的提出,使解毒法在急性传染病临床上的应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疫病有寒疫和热疫之分,因此在解毒法的应用上,亦当区分散寒解毒与清热解毒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方剂如荆防败毒散、五积散、圣散子等,后者的代表方剂如银翘散、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两者不可偏废,不能将解毒法仅囿于“清热解毒”一面。

猜你喜欢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

  • 长期服 缓起效——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清寒之燥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1)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四磨汤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