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麻疹

麻疹

【概述】

麻疹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重度上呼吸道粘膜炎以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症状。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聚集之地易造成流行,全年可见,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本病对婴幼儿健康和生命威胁极大。故预防十分重要。其主要预防措施是采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包括自动和被动免疫),隔离患者,切断传染途径等。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于广大城市及农村,从而基本上控制了大面积的流行。

我国早在1954年,就应用针灸预防麻疹获效,至20世纪60年代用得更为广泛。在方法上,除毫针刺外,尚有用灯蕊草、圆利针点刺的。尽管目前几乎已没有报道,但不失为一种预防方法,特供临床参考。

针刺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能力的作用。著者认为它可以作为一种经济、简便的辅助预防之法。

方法:

- 体针加灯火灸 -

取 穴:

常用穴:合谷、足三里。

操 作:

先针刺合谷,浅刺3分深,略作捻转后即出针。然后灸足三里,方法是先以红汞或龙胆紫准确标记穴位,左手微握其腿,右手持灯蕊,蘸油少许,点着后,速向穴位一灸,发出“叭”的一声即可。为避免小儿惊吓,可用手轻轻拍打穴位周围。双侧穴位均取,灸的火头宜细,一般只须针灸1次。

效 果:

经299例预防观察,效果为93.6%。与一些用于预防麻疹的中草药比较,有效率也较之多数药物为高。

注意事项:

(1)针刺加灯火灸,来之于民间,观察样本较大,可为首选的方法。因对象是儿童,针刺要求是进针浅,手法轻捷。灯火灸,因小儿不易配合,则要求操作熟练。

(2)值得注意的是,针灸(包括以下各法)预防是针对未受感染的儿童而言,对于已作预防接种而体质瘦弱者或未作接种者,比较适用。倘已属麻疹潜伏者,则效果较差。

- 圆利针 -

取 穴:

常用穴:大杼、风门、肺俞。

备用穴:合谷、大椎。

操 作:

以圆利针点刺,多仅取常用穴,脊柱双侧共六穴,自上而下,按次序点刺,针深约3~4mm,轻刺激,不留针,连刺三天。如效果不满意,加点刺备用穴,法同上。

效 果:

共预防155例,除10例已在潜伏期,4例未作连续针刺而出疹外,余101例在流行期间始终没有发病。

注意事项:

(1)点刺不宜过深,微见血即可,第二次点刺时应避开原点刺点。

(2)注意严格消毒。

- 体针 -

取 穴:

常用穴:大椎、内关透外关。

操 作:

二穴均取。大椎穴,嘱被预防者取伏案法针刺,垂直刺入,针深5分,有胀感后作平补平泻法,中等度刺激运针0.5~1min后出针;再从内关进针,直透至外关(不可刺破对侧穴区皮肤),以中强度刺激,手法同上,不留针。在流行期间,宜每隔3~5天,针刺一次。

效 果:

体针亦有较好预防作用,曾将此法和中药预防对照,结果针刺组无一例发病,而32例对照组,二个月内被感染出疹者达26例。

注意事项:

(1)本法主要作为辅助预防,重在提高免疫能力。比较适用于未作接种者的小范围预防。

(2)本法透针针感较强烈,应取得被预防儿童的合作。

猜你喜欢

  • 拔罐黑紫色说明什么

    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二、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三、紫色,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四、鲜红而艳,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你拔完罐的罐是什么颜色呢?

  • 补脾胃的中药方子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二、(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胃气虚三、(香砂养胃丸)用于胃阳不足,湿阻胃气导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运,还伴有积食最后提醒大家一点,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还是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指导

  • 脸上出汗怎么回事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发生改变,则为病理现象,颇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况人体的头面部容易出汗,因为头面部人体的一身阳气所在,头为诸阳之首,所以阳热之气首先表现在面部。因此,活动后,特别是大

  • 宝宝便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胃肠积滞有内热,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宝宝喝水少,蔬菜吃的少,进食纤维素的含量很低,肠蠕动弱,会造成大便秘结。三,宝宝拒绝排便,因为肛门有痔疮或肛裂,排便时疼痛,所以拒绝排便。长期不排便可导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 脾胃不好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