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岭南医学研究须拓宽视野

岭南医学研究须拓宽视野

孙晓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岭南,是指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粤、桂、琼、港、澳等地区,广义还包括福建、湖南、江西与广东接壤部分,台湾、越南北部。岭南医学产生并发展于岭南地域,是中国地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吴粤昌归纳为四性,即继承性、区域性、务实性、包容性;邓铁涛归纳为“三重视”,即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重视岭南地区的特产药材和民间经验,重视吸收新知。岭南医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对象和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核心地域广东常驻人口已经是超亿大省,人口来源日趋复杂。因此,顺应时代的变化,研究和发展岭南医学既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民生工程。

岭南医学的研究要素

中医学的发展已呈现出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态势。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岭南医学研究必须拓宽视野,转移重心,从关注疾病到关注人体健康,从关注医家医著为主到关注预防、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岭南医学的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服务对象:岭南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疾病有一方药。岭南人群的体质类型历来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广东省中医院曾经做过“治未病”服务人群的体质调查,初步建立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健康档案,用以指导自我保健、合理膳食和健康调养。岭南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和疾病谱也是研究的重点,如脚气病、“荔枝病”等地方性疾病以及结石、蛇伤。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迅速上升的病种,珠三角地区的鼻咽癌、潮汕地区的食道癌等更是岭南医学研究的特色课题。

服务主体:岭南医

岭南历代名医辈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葛洪、刘昉、释继洪、何克谏、何梦瑶、邱喜、朱沛文、罗汝兰、陈伯坛、黄省三十大名医。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治疗疟疾,成为抗疟新药青蒿素得以发明的最有价值的文献。此外,安期生与白云山的石菖蒲;鲍姑与越秀山的红脚艾等等,还有以邓铁涛为代表的当代一大批中医学家都为岭南百姓耳熟能详。对岭南医家医著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同样是岭南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服务手段:岭南药

岭南中草药发现于生活实践,发展于生产实践,广东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80种南方植物;清代何克谏著的《生草药性备药》,载药313种。南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植物药有2645种,动物药120种,矿物药25种。至今使用的著名南药有广藿香、首乌、巴戟天、佛手、槟榔、玉桂、益智、白豆寇、砂仁、陈皮、橘红等。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海药”最早引进的地方,唐代已有《海药本草》。名店如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字号之一;太安堂,始创于明隆庆元年即1567年,其医药核心技术源自太医院等。还有冯了性(1573)、中一(保滋堂1669)、宏兴(天和堂1669)、敬修堂(1790)、王老吉(1828)、潘高寿(1890)等著名老字号,对岭南药物和岭南传统药业的研究和整理同样不可或缺。

岭南医学研究的时空维度

历史轨迹

岭南医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汉南越王墓出土药物、捣药工具,岭南医学形成于晋唐,史料记载,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是晋代广东地区代表人物;中国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记载有47种岭南药物。以岭南命名的医学专著有唐代的《岭南脚气论》、元代的《岭南卫生方》、清代的《岭南采药录》。明清时期珠江经济的发展、珠江文化的崛起,是岭南医学大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强大动力。从1894年治鼠疫到2003年抗非典,岭南医学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因此,只有梳理好岭南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理性地确定岭南医学的发展走向。

文化视角

岭南文化从“蛮荒”到开化,形成三大民系,即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和舶来的域外文化,三者交融形成岭南文化,并孕育了岭南医学。“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的民俗化和膳食化,是岭南地域标志之一。如粤菜,唐代有南食之称,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韩愈所书《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就有粤菜形成的证据。粤菜之潮菜,为宋代吴复古所创。粤菜的源远流长和自成一格有着内在的特质,即以中医为背景的食疗特点。中医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理论岭南人运用自如,如通过煲汤和煲粥进行补泻。岭南道教的发展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医学的发展史,茂名是唯一一个以道士为名的城市。潘茂名生于西晋太熙元年,是岭南道教的先驱,其医术高明,治病救人,深受老百姓爱戴和崇敬。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他的姓和名字来命地名,所以高州史上曾称潘州,又曰茂名。在佛学方面,广东的六祖慧能为我国禅宗始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此外,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东坡等中原文化使者,都对岭南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因此研究岭南医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岭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和考量。

空间视野

岭南地区南临南海,北靠五岭,岭南海陆变迁形成喀斯特地貌,含钙等矿物质较高。地热资源丰富,广东温泉的数量仅次于西藏、云南,居全国第三位,含硫量高。由于水质等因素,岭南人的体质一般偏热。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受大陆海洋气候和海洋季风气候影响,天气炎热,降雨多,空气湿度大,人处其中,病因以湿为主。因此,清热祛湿是岭南医学的常用法则。岭南凉茶历代流行,功效丰富,是地方特色显著的成方汤药,更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四时常花,夏长冬短,山地崎岖,劳动强度大,容易耗气伤阴,也许正是岭南人喜食野生动物以补充营养的原因之一吧。此外,重视饮食调养,顾护脾肾也成为养生特色。用药特点是善用花药,如广州的木棉,三水的荷花,中山的菊花,梅州的梅花,一年四季鲜花皆可入药。

当前,岭南文化元素已经逐步为世人所认知,如上海世博会中的广东馆第一展柜为广东凉茶;亚运会开幕式的木棉、芭蕉以及接待45国元首的“岭南养生汤”;已经走出国门的王老吉凉茶;白云山和黄板蓝根抗病毒、抗超级细菌的有益探索等等,都为岭南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总之,研究岭南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抓住核心要素,确立时空维度才能深挖岭南医学的精髓并开拓岭南医学研究的新视野。

猜你喜欢

  • 肾虚引起的腰痛有3大表现,中医教你调理

    第一,就是像我说的病程较长,通常这类患者来就告诉你,老师啊,我这个腰疼啊好多年了,而且久治不愈,总是困扰着我。第二个特点,这类腰疼就是得劳则作。这种腰疼不是像我之前跟大家讲的,成天没完没了的疼。有的时候能缓解一点儿,有的时候加重一点,也就是

  • 胃胀反酸,肺、肝、胃同调治本

    第一,来找我的时候,就是告诉我这个返酸特别的严重,整个这种食道都是这种灼热不适的感觉。吃什么奥美拉唑,或者胶体果胶铋等等这一类的药物。好几天儿,然后又反复的发作,再有就是胃胀,这两个症状导致它进食非常的不愉快,什么都不敢吃,吃多一点胃就受不

  • 常做提肛运动有哪些好处?

    那么肛是指肛门,我们古代,称肛门为谷道,那么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日撮谷道100遍,治病消疾又延年,这是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每天收缩、收紧这种肛门100遍,也就是这种提肛运动,治病消疾又延年,而且古人还说了,谷道宜常撮,就是指,我们每天生

  • 感冒好了咳嗽久治不愈,不要乱用止咳药

    患者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小男孩儿,他来诊的时候就告诉我说咳嗽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之前,得了感冒,发了几天烧,自己吃点药之后缓解了,不发热了。然后,现在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咳嗽,咯黄痰,嗓子也不疼,肺子里面也没有说胸闷的感觉,鼻子也通气儿,鼻子也

  • 春季养生做好这一点,肝脏脾胃都受益

    就是告诉我们,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温差变化比较大,那么在春天我们要多穿一点儿,不要说特别怕热,一热就着急把衣服全剪掉。秋天,你也不要着急加衣,一定要是根据气温的变化来适当的增减衣物,调摄寒温,避免出现了这种,因为过寒过热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