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安全使用别嘌呤醇

安全使用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是目前惟一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减少尿酸的生成,使血和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水平,防止尿酸形成并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也有助于痛风患者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本品也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抑制体内新的嘌呤的合成。临床上将其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但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部分反应较为严重,如脱发、肝毒性、间质性肾炎等。国外曾有数例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发生原因未明的突然死亡的报道。为做到用药安全,使用别嘌醇应注意以下问题。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使用本品必须由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量维持正常血尿酸和尿尿酸水平,以后逐渐减量,用最小有效量维持较长时间。成人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两周测血和尿的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仍然偏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儿童治疗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用量:6岁以内每次50mg,一日1~3次;6~10岁,一次100mg,一日1~3次,剂量可酌情调整。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于尿酸排泄。

本品的皮疹发生率较高,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在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广泛而持久的皮疹,经对症处理无效并有加重趋势时,必须停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或骨髓抑制时,均应考虑停药。

本品不能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不能作为抗炎药使用,因为本品促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时,可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急性期症状。它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两周左右)方开始应用。

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液中尿酸水平,以此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并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此外,还应注意,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剂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可能。服药期间服用尿酸化药,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本品与抗凝药、硫唑嘌呤或巯嘌呤、环磷酰胺同用时,后者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强,应注意剂量调和毒副反应。

猜你喜欢

  • 外寒内湿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2)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特点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浅探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