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佝偻病中医诊疗技术

佝偻病中医诊疗技术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营养性缺乏症,以钙磷代谢异常及骨样组织钙化不良为特征,严重者发展成骨骼畸形。本病主要见于两岁以下婴幼儿。北方地区冬季较长,日照短,佝偻病发病率高于南方。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降低,且多数患儿属轻症。

古代中医文献中的“夜惊”、“汗证”、“五迟”、“五软”、“鸡胸”、“龟背”等病证中均有与本病相关的论述,可参照其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因多属先天胎禀不足,肾气亏虚;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以致脏腑、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所致。

肾虚骨骼不充:肾虚则髓海不足,精气不充,骨化不全,骨骼软弱,以致坐立行走无力,头颅软化,囟门迟闭,牙齿晚出,甚至出现鸡胸、龟背等。

脾虚肌肉失养:脾虚则气血营卫亏损,不能化精微以充养肌肉、四肢,致手足肢体失于濡养滋润而软弱无力。

脾肾不足,肝阳内扰:脾虚则肝旺,肾虚则肝失涵养,肝阳上亢,阳失潜藏,以致烦躁不安、情态乖张、夜啼、多汗、夜寐不宁。

辨证论治

1.脾肺气虚证

[证候]形体虚胖,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汗,发稀枕秃,囟门开大,肌肉松弛,大便不实,面色少华,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健脾补肺。人参五味子汤。主要药物: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炙甘草。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大便不实者,加山药、扁豆、莲子肉健脾补肺;夜寐哭吵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易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2.脾虚肝旺证

[证候]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发稀,多汗,纳呆,易惊易惕,甚至抽搐,囟门迟闭,齿生较晚,坐立、行走无力。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方药]健脾平肝。益脾镇惊散加减。主要药物: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灯心草、甘草。体虚多汗者,加五味子、龙骨、牡蛎生津固涩止汗;夜间哭吵者,加栀子、竹叶、夜交藤清心安神;睡中惊惕者,加蝉蜕、珍珠母息风镇惊;反复抽搐者,加全蝎、蜈蚣祛风镇痉。

3.脾肾亏损证

[证候]神情淡漠,面白光虚烦,多汗肢软,头颅方大,出牙、坐立、行走迟缓,鸡胸龟背,肋骨串珠、外翻,下肢弯曲,或见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补肾填精。补天大造丸。主要药物: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黄芪、远志、白芍、山药、茯苓、枸杞、紫河车、龟板、鹿角、熟地黄。

经验方

1.佝偻汤

[药物组成]怀山药、牡蛎、生龟板、黑芝麻各15克,牛膝、熟地黄各9克,制首乌12克,山茱萸、生白术、党参、全当归各6克,益智仁3克,大枣3枚。

[功效]健脾益气温肾。

[适应证]适用于本病脾肾亏损证。

[用法用量)共为细末,每次4.5克,每日两次。

2.江育仁经验方

[药物组成]紫河车一具,煅牡蛎30克,黄芪30克,蜈蚣10条,青盐10克。

[功效]健脾益气温肾。

[适应证]适用于本病脾肾亏损证。

[用法用量]焙干,共为细末,分100个小包,每次温开水冲服一包,连服一个月。

3.益儿糖浆

[药物组成]生黄芪、党参各9克,丁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

[适应证]适用于本病脾肾虚弱、气血不足证。

[用法用量]制成糖浆,每日1.5毫升,分3次口服。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方法一:石菖蒲20克,艾叶30克,川芎12克,穿山甲3克,茯苓12克,五味子12克。将上药共研细末,鸡蛋清或麻油调配,敷贴关元、囟门;继之可于方中加牡蛎6克,并可加敷两足踝尖、涌泉;后期可于方中加乳香12克,麝香0.3克,加用命门、百会为配穴。

方法二:生蟹足骨15克(焙干),白蔹15克,捣碎,用乳汁和匀,贴骨缝上,每日贴一次。

2.针灸法

体针:取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温灸: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用艾条温灸局部。

3.推拿法

主穴:推补肾水15~20分钟,揉小天心5分钟。配穴:推补脾土5分钟,推上三关3分钟。可结合做全身推拿4~5分钟。

4.洗浴法

草乌头、当归、地龙、木鳖子、紫草、椒目、葱须、荆芥各30克,将上药煎汤,洗浴。

5.人工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照射皮肤能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常用水银石英灯或紫外线灯管进行照射,每周照射3次,每次2~3分钟,逐渐加到20分钟,每一个疗程为4~6周,距离自80厘米起逐渐减到60厘米,有皮肤反应者可暂停。有痉挛素质的患儿,应在光疗前给足量的钙剂,如患儿兼有进行性结核病一般不宜进行光疗。

6.食疗法

方法一:田螺250克,放清水中,24小时后加水炖熟,食盐调味,喝汤,经常煮食。

方法二:鲜牡蛎肉100克,经常和面条及调味品一起煮熟,当点心食。

7.中成药

龙牡壮骨冲剂:每次一包(15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连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用于气血不足,脾肾亏虚者。

六味地黄丸:每次3克,每日2~3次。用于肾精亏损证。

预防护理

1.孕母及乳母应注意摄人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并多晒太阳。居室应经常开窗使屋内充满阳光。

2.小儿满月后即可常抱出户外活动,使皮肤多暴露于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随季节和婴儿年龄大小而定。即使冬季也应坚持在户外活动。

3.不要过早地让小儿站立或行走,以免骨骼变形或发生畸形。D4

猜你喜欢

  • 清淡饮食指什么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健脾又祛湿,这样才事半功倍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根据体质饮食调理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

  • 健脾除湿两味药

    有些朋友寒湿重,头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时还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转化成人体需要的精华和能量,而是变成了废物堆积到身体,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湿淤阻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