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辨析證、证、症、徵、征

辨析證、证、症、徵、征

刘冠军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

学习中医时,经常会碰到證、证、症、徵、征等字,要想搞清楚它们的区别,应当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徵、征、證、证四字《说文》俱有记载,“症”则为后世俗字。

《说文》:“證,告也”;“证,谏也”。證,谓病人将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告诉医生,即今天“症状”之“症”,但值得指出的是,其引申广义常包括体征;“证”,谓直言劝谏。證、证二字在秦汉时既不同音,亦不同义,且“證”为常用字,“证”为罕用字;至金元,“證”与“证”之音始相同,民间为求简便,且“证”字罕用,二字不易混淆,遂出现了以“证”代“證”的倾向。

至于“症”,大约出现于元代,为“證”的古今字,亦称区别字,或称俗字。乃是因为“證”除“症状”的含义外,还有“證明”、“證据”等诸多含义,为了区别二者,民间始创“症”字专指“症状”的含义。因其为民间所创,故称“俗字”,如《辞海》曰:“症,證俗字,病徵也”;“證,病證,俗做症字”。明清两代,出现了“證”、“症”并用,以“症”代“證”的倾向。如《伤寒类方序》引《伤寒例》之文用“證”,自述则用“症”;于书名亦可现其一端,如明代之《症治答难》、《杂症会考》、《脉症治方》,清代之《方症联珠》、《方症会要》、《辨症玉则》等。至民国,“症”则于“症状”之义上完全取代了“證”而登大雅之堂,所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西医学界采用“症”,是完全符合语言文字发展趋势的。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简化字”方案。因“证”字罕用,而“證”字笔画烦杂,且在元明清已有“证”、“證”通用之例,故将“證”简化为“证”。新中国扶持中医,主张中西医并重,于是中医界针对西医的辨病论治提出辨证论治,从而赋与了“证”新的含义。

《说文》:“徵,召也,从壬从微省;壬(挺的本字)微为徵,行于微而闻达者即徵也。”(从段注本)《说文》:“征,正行也。”从“徵”的字形结构分析,蕴涵了“显现于外”之意,故其本义训为“徵召”,又引申为“徵验”、“迹象”等意。“征”本义为行军讨伐不义者以正之,故孟子说:“征之为言正也。”故引申为“远行”、“讨伐”等意。“徵”、“征”二字本不同,新中国成立后,“徵”简化为“征”,所以“征”便身兼“徵”、“征”二字的含义了。

目前医学上常用“体征”一词,此词较确切地反映了“徵”的本意。所谓“体征”就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病变,即医师或他人的客观检查所见,其中“可察觉”三字尤其体现了“显现于外”的内涵。另外,“综合征”亦是医学常用语,指不同病因的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组基本相同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如肾病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此处“征”的含义扩大了,不仅指体征,也指症状,但这种情况一般只见于“综合征”一词。

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證、证、症、徵、征的本义、引申义及区别,那么,在阅读医学文献及具体应用时,就不至于产生歧义,也不至于误用了。

猜你喜欢

  • 身体没病,就是浑身没劲,是这三大原因导致

    今天跟大家说一说,那么从中医角度来说,主要就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我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么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呢天生可能就是虚弱一些,有些人是因为后天因素,包括房劳过度啊,或者是工作上过于劳累啊,操心

  • 气血不足补好这三点,让我们元气满满

    那么中医来说呢,气和血是人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看一个人呢,有没有精气神啊,主要是看这个气血是否充足,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气血不足啊,就会导致许多疾病,就会产生许多临床不适的表现,那么我们一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这个补气血的枸杞啊,大枣啊。

  • 左归丸,右归丸到底补什么?千万别用错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出自于《景岳全书》的左归丸和右归丸的异同。那么首先我们来看左归丸这首方子主要解决的是真阴亏虚之证,那这首方子是张景岳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的,那么因为此时的患者是一个真阴亏虚,六味地黄丸只是解决了肾阴不足之

  • 丢三落四,健忘四种病机导致,中医对症治疗

    那么健忘与生性迟钝,天资不足还是有不同的。历代医家认为健忘与心,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那么形成健忘的病机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块儿分享一下健忘常见的几种病机。首先就是我们这儿说的心脾不足了。心脾不足我们常见的就是失眠,健忘,心悸,怔仲,

  • 下肢水肿,水液代谢失常,一方辨证消肿

    首先是肺,我们都知道肺有通调水道,宣发肃降之力,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宣发肃降之力降低,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出现水肿的临床表现,第二个就是我们说的脾,脾有运化水液功能,如果脾的运化功能降低,水湿内停,停于肠中,就会出现腹泻,在这种情况,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