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时尚吃喝易招病

时尚吃喝易招病

吃喝是人生大事,那些追赶时尚生活的人也会在吃喝方面做文章,总想赶上时尚的潮流。不过,一些看起来十分时尚的吃喝未必对你的健康有利。

情调咖啡难提神

咖啡真是样好东西。夜色阑珊中再来点温软的音乐更是小资们的最爱。因为咖啡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的一种可以抑制神经冲动的分子结构非常接近,所以开夜车、临考前,多数人总爱喝点咖啡提提神。

如果你需要长时间来维持良好的精力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咖啡是样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东西,而且它能充分刺激大脑。可是,咖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你要应付复杂的工作,需要一个短期记忆,喝咖啡就会显得过度兴奋,难以集中精力思考,接着就会疲惫不堪。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喝咖啡还得有个估量。

“绿色食品”要认清

现在许多人对纯自然的东西特别有兴趣,觉得这是绿色食品,可以保养身体。尤其是一些花果茶更是觉得有益身心,多喝多漂亮嘛。但自然界的物种各有其属性,如果不了解其结构、成分,很容易因误吃而中毒。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可以用来酿酒或泡茶的。像夹竹桃的花果含有多种糖甙毒素,万年青的花和叶中含有草酸、天门冬等毒素,食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如果误食了这些“绿色食品”,真是自找苦吃,量多时还会导致经常性头痛,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边吃边唱易导致胃病

很多所谓档次高的餐厅、歌厅里都有“边吃边唱”的娱乐项目,够时尚的。可话筒常是疾病的传染源,你唱我唱不亦乐乎,话筒在人们中间传来传去,飞沫乱窜,接着吃东西,有点毛病还不传染?

边吃边唱容易导致胃病。消化系统是个很专注的系统,喜欢默默协调工作,轻声轻气的法国大餐氛围就很受它的“喜爱”。如果边吃边唱,唾液、胃液就不能正常分泌,经常这样,什么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等就会自动找上门来。不少厌食症也是源于此。某种信息如重复刺激,会产生条件反射。

只吃水果瘦身难

你尝试过“水果日”吗?就是一日三餐只吃各类水果,顶多吃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而淀粉类主食、肉类一概不吃。许多爱苗条的女孩觉得,既然水果中已经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了,而脂肪和淀粉含量又相对较低,自然是瘦身佳品。

据一份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都市人现在已经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的必备品。但是如果只想靠吃水果餐来达到减肥目的肯定不科学。水果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一些维生素,可人体要想正常运转还需要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平时多吃水果对保持无机盐确有益处,但水果中缺乏铁、钙等成分,所以长期用水果做正餐势必会造成体内铁、钙等缺乏,引起贫血,时间久了甚至还会引起其他疾病。

不吃主食藏危机

多数现代人觉得主菜可以多吃点,但饭却吃得越来越少。主食的消费量越来越少,甚至食量不足。而瘦身族自然是“不吃饭”法则的顶礼膜拜者。

事实上,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除了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还是维生素B的主要来源,缺乏维生素B,对肝脏不利。而摄入动物脂肪时,如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发生代谢不完全,使血液中积聚有毒的废物酮,会引起恶心、疲劳,还会损害脑部健康。根据专家提出的原则,都市人仍然要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400克左右的主食,最少也不能低于300克。

猜你喜欢

  • 治百病皆以固护胃气为要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眩晕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1)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