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县市级中医院发展之我见

县市级中医院发展之我见

王传明 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

随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中医院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机遇,但对于大多数县市级中医院来说,还有一段艰难的道路需要去跋涉。

各级政府要把扶持中医药事业落实到实处

县市级中医院作为基层的中医药服务机构,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大多数发展举步维艰,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是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县市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每年国家可定向培养2~3名中医专业研究生到县市级中医院工作,保证其各项待遇的落实,帮助县市级中医院尽快完善服务功能。

二是要在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上予以倾斜,要鼓励县市级中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县市级中医院尽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医院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简便验廉特点,进一步提高。

提高县市级中医院的急诊急救能力

县市级中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大多不及当地综合医院,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自身综合实力不强,尤其是急诊救治能力不足,不少人认为中医院诊病,靠的是“三指号脉”,是“慢郎中”,解决不了急危重病。有数据表明,急诊病人收住率是普通门诊收住率的10倍,这样一个显著的对比数据是值得思考。忽略了这一点,不仅医院的发展上不去,大批卫生资源也无异拱手相让。

中医机构的发展和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和需求,注重提高综合医疗水平,尤其是要让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发展创新,提高急诊救治能力。

县市级中医院要增加急诊急救用房、完善急诊急救相关配套设施,把急诊急救相关学科的协调建设,如颅脑外科、手足外科、妇产科、创伤、心脑血管内科及综合ICU等建设做好,建立一支专职的急救队伍,健全各种急诊急救相关制度和规范;提高在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急诊急救的综合处置能力,提高县市级中医院在社会上影响力,促进中医医院整体良性发展。

坚持走“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道路

对县市级中医院来讲,以前一味强调保持中医药的纯洁性只能让医院放弃广阔的医疗大市场,逐步萎缩。综合实力是立院之本,专科建设是发展之路。

县市级中医院要从夹缝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要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医院要着力建立与健全院有重点专科、科有重点专病、人有重点专长、病有特色专药“四位一体”的中医专科专病体系,靠特色、靠优势、靠品牌,靠专科带动全院的协调发展,要从培育“金牌”项目的角度入手,提升医院品牌,为医院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要在全国中医药医疗机构建立类似“连锁店”性质的专病专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样既能达到弘扬中医,培养中医人才、服务患者的社会目的,又能帮助县市级中医院少走弯路、尽快形成特色专科的经济目的。各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近几年内每个县市中医院办1~2个特色中医专科。

猜你喜欢

  • 避瘟用温初探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健脾清肠汤治习惯性便秘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活血化瘀治泄泻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施仁潮运用丹溪痛风方经验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