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辛降之理在于调理气机

辛降之理在于调理气机

初雅培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众所周知,中药五味各有其阴阳属性。早在汉代《内经》中就已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认识,明代李时珍亦言“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如麻黄、桂枝、荆芥、薄荷、菊花等味辛轻扬,具有发散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香附、木香、红花、川芎等味辛善行,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然而,在众多中药里,也有部分药物的作用和应用与上述理论有相悖之处,如生姜、半夏、紫苏叶等具有明显辛味的药物却有“降逆”、“下气”之功。辛属阳,性升浮发散向上,而“降”则指向下或向下的趋势,理应属阴。如何理解其特殊现象?

药物质地、取药部位

蕴含阴阳升降之理

一般来讲,重实药物多沉而降,如果实、种子、根茎、矿石、贝类。另外,药物功效与疾病在空间构想上有相关性和趋同性,接近地面或生于地面以下的药材除了应用于人体中下部的部位特征外,大多还有下行的特点,古人有“本乎地者亲下”之说。如半夏使用块茎、生姜使用根。从上述意义上讲,半夏、生姜虽为辛味之品,但质重沉降,具有降逆下气之功尚可理解。再以厚朴而言,其取材于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虽有辛散之性,然还兼苦泄之味,辛散之中兼有降泄功能,加之用“皮”,可行于肺之肌腠肤表,故而能宣降肺金郁结,以调畅肌腠肤表周身气机,达到“降逆”的效果。此也含有取象比类之意。

然而,丁香、旋覆花皆用花,本于天且质之轻者应上行,对于呕吐等证,顺应了病理性的气机逆乱上冲之势,不能以质地和取药部位解释,还需从其他角度来认识。

阳升有助阴降

核心在于调理气机

笔者发现,具有“降逆、下气”功能的“辛味”药物,多数归胃经,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证;其次入肺经,主要治疗痰饮壅肺之咳喘证。

对胃而言,胃本体中空,受盛化物,为阳明之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体阳而用阴,贵在“通”且“畅”。若有外邪侵袭、饮食积滞或胃腑本虚,便会使中焦阻滞,影响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就药物而言,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可促进胃升发清气。上焦受气诸阳,促进经脉之气的流通。另外,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饮停于心下胃脘,则必致气血不通利,阳气郁滞,则饮气逆乱致呕。而通过调畅气机,顺从脏腑本身具有的下降之性,则逆乱上冲的病理现象得到缓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何种证型的呕吐,均可适当配伍辛味药来调理气机。胃上注于肺,下接于肠。辛味本能行散,畅胃口而开痰下食驱寒,则必无滞留之痰食、寒饮。如治疗痰饮呕吐之主方小半夏汤。

对肺而言,肺主气,司呼吸,生成宗气而营运全身。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宣发为阳,肃降为阴。辛属阳,性横行而散,阴阳互根,升降相因。在增强肺气宣发的阳性功能的同时,肃降之阴性也不可避免的增强,推动和促进了一身之气的运行,以此梳理气机,使之升降出入恢复正常。如《金匮要略》用麦门冬汤治疗由津液耗伤,致肺胃阴虚,阴火上逆刑金之虚热肺痿证,症见喘咳,故咽喉干燥不清利,痰黏难咯,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在用大量麦冬养阴润肺,清虚热的基础上,配伍一升半夏重在涤痰,痰结消则气机通畅,则肺体升降气机恢复正常,喘咳咯痰现象得以缓解,气不上逆则已经下降。

猜你喜欢

  • 贮存好 防霉变——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邪不可干”亦须避之有时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面瘫十二针治面瘫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

  • 新生儿硬化病中医诊疗技术

    新生儿硬化病系新生儿指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点,同时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病因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

  • 鹿茸益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