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名医别称一瞥

名医别称一瞥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代名医辈出,其别称富含文化内涵,意趣盎然。

以官职称名。创立中医“诊籍”(相当于现在的病历)而名垂青史的淳于意,曾做过齐国主管都城粮仓的“太仓长”,故后人称之为“仓公”。医圣张仲景官居长沙太守,故医史古籍中常尊称为“张长沙”。唐代王冰毕生潜心研究《内经》,订正、注释《素问》24卷,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曾任高官“太仆令”,因而后世称他“王太仆”。宋代许叔微,多年研习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并加以阐释,对祖国医学很有贡献。因他考中进士后做过翰林学士,故后人称之为“许学士”。

以居地称名。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首创人物刘完素,家居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县),故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鼻祖朱丹溪,世居浙江义乌丹溪,因而后世尊称为“朱丹溪”。明代汪机为一代名医,祖居安徽祁门县石山,自号“石山居士”,后人则称他“汪石山”。

以医术称名。历代中医有不少名家因在某一领域有独特成就,而获得世人的尊称。如汉代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唐代孙思邈则享有“药王”的美誉,宋代钱乙被称为“儿科圣手”、“幼科鼻祖”,清代吴师机有“外治之宗”的赞誉。

以用药称名。明代医学家张介宾为“温补派”代表,善用中药熟地黄,他创制的“新方八阵”中,补阵共有29方,用熟地黄的方子竟达22个,疗效显著,故时人称他为“张熟地”。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医术精良,声誉卓著,驰名国内外,求治者常不远千里而来,且大都是些疑难病症,经他诊治后每多获愈。孙中山先生在病危之际,亦曾请他诊治过。因陆仲安遣方用药善用黄芪,故当时有“陆黄芪”之美称。他曾用大剂量黄芪配伍党参、石斛、黄精、山药、生地黄等中药,治愈著名学者胡适的晚期糖尿病,当时成为重大新闻,轰动全国,这对当年国民政府停止执行废除中医的法令起了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 老胃病反反复复,中医常用这三种汤

    大家好,我是中医马医生,在脾胃病,可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就是脾胃不好百病生,今天呢,我就通过这三个方子,中医三个经典的方子跟大家来讲一讲,强调一下这个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怎么去保养,建议大家点赞收藏,以免市民太多找

  • 饿久了就不饿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饿的原因啊,是因为我们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人体的体内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那么人就会感到饥饿,正常的情况下,人应该补充食物,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食物,人就会感到越来越饿,就好比车没油了,我们需要去加油才能开车,同样道理,胃里没有

  • 气血亏虚,先补气还是先补血?

    这是一个46岁的女性患者,她来的时候啊,主要症状就是这个,偏瘦,身体还特别困窘,每天觉得昏昏沉沉的,然后自己感觉呢,身体就是特别发凉,然后乏力,还容易紧张啊,入睡难,多梦,头昏昏蒙蒙的啊。眼睛他自己感觉是有点肿,但是不是明显浮肿那一类。然后

  • 脾胃不好,中医常用这三种方剂,看看适不适合你!

    那么首先第一个呢,就是四君子汤,我们叫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虚的啊,在方剂学当中,补气虚的第一方就是生猪、茯苓、甘草四味药,那么这个可以补人体气虚,这里边呢,我要跟大家说一个是中医这个补气呀和祛湿的关系,一般来说,气虚容易生成湿气,湿

  • 肝郁脾虚反反复复,用药没效果,看看老中医怎么调理!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50多岁的一个女性,她来的时候跟我说,就是这个体质状况,就是怕冷,乏力,有时候打嗝嗳气,有时候呢还有胸闷,总爱跟这个女儿生气,这母女俩也总吵架,晚上呢失眠,她这个。情况啊,他之前呢,到那个诊所去看过中医,也吃过一段时间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