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颈椎病中医教你防治之道

颈椎病中医教你防治之道

在过去,颈椎病被视为中老年疾病,年轻人大多不会受到此病的困扰,但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目前不少年轻人也饱受颈椎病之苦。要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坐的姿势要正确。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要不时站起来走动,活动一下颈部。

何谓颈椎病

新加坡中医师陈美娥说,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骨科矫形教授的一项调查显示,每5个新加坡人就有一个颈部僵硬不舒服,这说明颈部组织损伤在当地相当多见。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人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但又姿势不正确,造成颈椎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使得颈椎间软骨负荷增加。

所谓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盘、关节等组织的退行变化,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的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的综合症候群,称为“颈椎综合征”。

颈椎病的5种分型

陈美娥说,颈椎病因症状的不同又可分为5种类型:

1.颈型: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神经根型:病人的双手感觉不适、麻木疼痛,握力减弱,有时连拿杯子都没有力气,病情严重者整晚疼痛难于入睡。

3.椎动脉型:病人偏头痛、头晕或胸闷、胸痛。同时,每次病情发作都和颈项转动有关。

4.脊髓型:病人双脚或双手没有力气,走路蹒跚,也就是拖步走,容易跌倒,身体有如被捆住的感觉。此类型病人,在早期都不容易发现病情,除非有颈部和手臂剧烈疼痛,才会去求医。

5.交感神经型:病人眼球胀痛、怕光、耳鸣、喉部有异物感等五官症状。另外常出现偏头痛、面部灼热,身体、手脚发凉、多汗,或者半边身体流汗。

预防颈椎病注意事项

骨伤科中医师治疗颈椎病常通过针灸、推拿、药物等方式,但陈美娥说,预防胜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小心防范有助于减少患上颈椎病的几率,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睡觉时不可俯着睡,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平。

2.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驾车时不要紧急刹车等。

3.防风寒、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风寒侵袭。风寒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降低,有碍组织代谢和废物清除,潮湿也可阻碍皮肤蒸发。

4.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5.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陈美娥还说,要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每过1小时也要起身简单地做做运动。

强筋壮骨食疗法

陈美娥说,要防治颈椎病,平时应多摄取强筋壮骨的食物,包括筋类(如羊筋、牛筋、鹿筋等)、怀山药、豆类、白木耳、菜心、海参、枸杞子、芝麻、黑木耳、番薯、鱼翅、杜仲、核桃、银鱼、蛋、鱼鳔、巴戟、海带、乳酪、白瓜子、鸡爪、紫菜、羊奶、金狗脊、琼脂等。

平日也可在三餐中以下列食疗加以辅助:

①海参2根,怀山药15克,枸杞子5克,红枣20枚炖鸡爪(500克)。

②筋类100克,怀山药15克,枸杞子10克,配香菇、生姜适量,再加入鸡汤中小火炖。

③莲子、怀山药、枸杞子、芡实、黑豆(或花生)及大米适量煮粥。

④黑木耳、白木耳适量,煮烂加蔗糖。

⑤白木耳、白果、白莲子、百合及龙眼干煮糖水。

⑥海参、鱼鳔、栗子、香菇各适量,炖鸡或鸡爪。

⑦菜花炒虾仁。

⑧黑木耳炒卷心菜。

⑨核桃100克,芝麻50克,研末,煮糊。(黄涓)

猜你喜欢

  • 宣肺通腑法治疗咳喘验案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高氏揉捏法治小儿伤食泻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

  •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技术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

  • 肝为血室之说不妥——与范铁兵同志商榷

    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8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载范铁兵“论肝为血室”一文,重提柯琴等“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血室男女皆有”等旧论。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妥当。肝脏虽然与血室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就说“肝为血室”或将

  • 药对证,虽剧但服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笔者在临证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