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扁鹊学派的形成和影响

扁鹊学派的形成和影响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医家辈出。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历代医家通过理论研究、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思想,致使不同的学说不断涌现。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师承授受是古代学习中医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学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医家研究共同的领域,或共同的学术见解和观点,再加上他们之后的师承关系,学术上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扁鹊学派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上升为理论知识,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又云:“扁鹊又使第子子阳厉针砭石……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东周时期,扁鹊师承医宗长桑君,其弟子有子阳、子豹等数人。由于这一历史时期师承关系已经形成和存在,就为扁鹊学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长桑君、扁鹊及弟子这一医学群体,为中医脉学、针灸、方药等诸多方面奠定了临床和理论基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书。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临淄人宋邑。邑学,臣意教以五诊,岁余。济状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淄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候家丞杜信,喜脉,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淄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奇咳……”西汉时期的公乘阳庆、淳于意、冯信等十余人以及东汉时期的程高、郭玉,东汉末年的华佗、张仲景等又形成了一个医学群体,使扁鹊学派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医学名著问世。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东海徐氏”。自名医徐熙始,亘八代之久,世代名医辈出,医学著作众多,丰富了扁鹊学派的医药宝库,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扁鹊学派虽然是脉学的创始人,但其并无亲撰之作。淳于意受之于公乘阳庆的那一些医书,《汉书。艺文志》所录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虽己失传,但仍可从“残存”的蛛丝马迹中考证出这些都是扁鹊学派的著作。《难经》一书历代相传是秦越人的著作,并认为是《黄帝内经》的羽翼之作。李伯聪先生通过对《难经》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后断定,《难经》是东汉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而不是阐释《黄帝内经》之作。这样,《难经》与《黄帝内经》在学术观点上相左之处也就涣然冰释了。《难经》当是一本继承和发展《扁鹊内经》的学术思想,并“敷畅其义”的著作。《中藏经》一书,托名华佗,是六朝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传统观点把《中藏经》说成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发挥之作,也是不正确的。此外,《诸氏遗书》和《扁鹊心书》也均为扁鹊学派著作。李伯聪先生提出:第一,中医的学派争鸣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第二,中医史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元(一个学派)一脉正统传承”的过程,而是“多元(多个学派)争鸣并进”的过程。因此,扁鹊学派是中医史上出现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享誉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派。

猜你喜欢

  • 三甲散治肝硬化腹水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膀胱咳验案一则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小儿心力衰竭诊疗技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