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在人的养生中,养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养心呢?事实证明,洒脱就是养心的第一法。这在我国儒家、道家、佛家及传统中医理论中都有精辟的论述。

在儒家学说中,体现洒脱之意的是清心寡欲。儒家创始人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又说:“心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这些话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用心过度,不要固执自我,不要压抑志气,不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悄悄不安,或在事情已经过去还念念不忘,这样做都会伤及心气,使神明耗散。

在道家学说中,体现洒脱之意的是要使人修炼出一种“常应常静”、“空”的境界。道教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现空赤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亦无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段话里的“空”、“无”,不是表示完全没有东西存在,它表现的是认识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是召示人们要通过修炼使其心境“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有了这样一种超然的心境,当然就可以去掉俗人那种什么自私之“心”、猜疑之“心”、贪欲之“心”、嗔恨之“心”、傲慢之“心”等等。这也即古人所说:“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栝,惟静者能看得透。”

在佛家学说中,体现洒脱之意的是祥定。即修持者要心体寂静,系念专注一境,不生杂念他想,使修持人息虑静缘,自性明朗,增长智慧,不为世事缠身,以免造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自身。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体现洒脱之意的是教人们少劳心劳神。药王孙思邈提出人们要修身养性必须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多思则劳神);少念(多念则志散);少欲(多欲则志昏);少事(多事则形劳);少语(多语则气走);少笑(多笑则伤肾);少愁(多愁则心慑);少乐(多乐则意溢);少喜(多喜则记忆昏乱);少怒(多怒则百脉不调);少好(多好则心神迷失);少恶行(多恶行则憔悴无欢)。上述“十二少”是教育人们养心贵在戒多行少,不费心耗力,只有这样才能养精蓄锐,使内心宁静而不浮躁。

对于上述古人这些通过自身调理的养心方法,现代人应该进行科学的继承,并在现代心理学的指导下进一步发扬。我们现代人的洒脱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抛却名利之心的缠绕,洗脱权势之心的诱惑,斩断奢欲之心的锁链,把我们的心调养得像天空一样明澈广阔,像大地一样包容载物。这样,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才能使我们遇到利害时,有操守;遇到喜怒时,有度量;遇到纷华时,有存养;遇到震惊时,有镇定;遇到大事难事时,有担当;遇到逆境顺境时,有襟度;遇到临斗临怒时,有涵养;遇到群行群止时,有识见。总之,对世事人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情,达观的心态,健康的心理。B08.3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邢玉忠

猜你喜欢

  • 经常腰痛与这3个原因有关,教你有效缓解。

    第一个,就是劳累过度,主要是指重体力劳动者,还有久站久立久坐的这些人,通常重体力劳动者,要搬重物,那么这个腰就要吃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个腰椎,还有周围的肌肉造成损伤,那平时工作的时候,需要带上相应的护具,来保护这个腰部,久坐久立的人应该适

  • 血管堵塞4个自查小妙招

    大家都在关心自己的血管堵没堵,总会想很多办法去验证它,我们现在讲的常见的冠心病应该是冠脉堵塞50%以上才能确诊,那么一般出现症状,在75%以上,这个时候才考虑下支架,那下支架要造影,毕竟,还是有一些创伤和风险的,这个下完支架之后,暂时的血管

  • 饭量越小越健康,吃得少寿命长是真的吗?

    咱们现在,营养比较过剩,人摄入热量比较高,所以现在不管是冠心病,高血压,还有糖尿病,发病的年龄,都日趋前移了,所以很多人就说应该吃得少,甚至以前我们这个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提出过,叫过午不食,因为这样是最健康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首

  • 头疼对应的脏腑不同,教你对症止痛

    最常见的咱们就是头后的疼痛,就是后脑勺这个部位,那么它对应的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般这个部位疼痛,都是跟外邪侵袭有关,或者是风寒侵袭,或者是风热侵袭,袭扰了膀胱经,出现了这个头后的疼痛,因为后脑勺这部分,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部分,治疗上,一

  •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究竟哪个更重要?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是餐后血糖,他根本就没有监测,因为早上起来比较容易能想起来,早上起来没吃饭的时候,刚起来在床上的时候就可以给自己测一个血糖,然后吃完饭需要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再测。这个情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