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镜花缘》中说到的中医药事

《镜花缘》中说到的中医药事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悠久,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就精彩地记载了应用中医药的例子。如中药雷丸(寄生虫药)作用与功效的介绍,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极深;而在描述旅途中种种遭遇的同时,又很具体地记载了中药急救技术和备急中成药。

书中27回中讲到唐敖生病,被暑热熏蒸,感觉头昏头晕,向多九公讨“街心土”服用。多九公说:“你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立即取出一个小瓶,唐敖接过,揭开瓶盖,将药末倒在手上,嗅了许多,打了几个喷嚏,顿时神清气爽。其处方是:

西牛黄四分 煅石膏二两 大赤金箔十张 冰片六分 麝香六分 蟾酥一钱 火硝三钱 滑石四钱。将上药共碾为极细未,用瓷瓶收贮,不让透气。

多九公介绍其功效说:“专治夏月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或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如骡马受热晕倒,将此药吹入即苏,故又名‘人马平安散’。古方用朱砂配合,老夫恐他污衣,改用白色。”看来,这的确可以作为夏季长途旅行的备急中成药。

《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等。

作者对中医医理的阐释有相当的水平,如对小儿惊风的医理作如下分析:“小儿惊风,其症不一,并非一概而论,岂可冒昧乱投治惊之药,必须细细查他是因何而起。如因热起则清其热;因寒起则去其寒;因风起则疏其风;因痰起则化其痰;因食起则消其食。如此用药,不须治惊,其惊自愈,这叫做‘釜底抽薪’。再以足尾俱全的活蝎一个,用鲜薄荷叶四片裹定,火上炙焦,同研为末,白汤(米汤)调下,最治惊风抽掣等症。盖蝎产于东方,色青属木,乃是厥阴经之要药。凡小儿抽掣,莫不因染他疾引起风木所致,故用活蝎以治风,风息则惊止,如无活蝎,或以腌蝎泡去咸味也可,但不如活蝎有力。”从中可见辨证清楚,用药细腻,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而选药极为恰切。

另外在27回中,唐敖到了巫咸国患了痢疾,多九公为他调剂一张药方,服后痢疾便止。此方的加减化裁,也非常详细。

此外,书中也穿插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借以嘲弄一些医疗陋习和庸医。如22回中,作者借林之祥的口痛快淋漓地怒骂那些不学无术、草菅人命的庸医:“医书也未读过,又不晓得脉理,竟敢出来看病,岂非以人命当耍么?”

猜你喜欢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痛经药膳方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肝胆同治,重点是疏肝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