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最好的纪念——读《国医大师任继学》

最好的纪念——读《国医大师任继学》

李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先生更加思念。而这种思念最初是对失去先生的伤感与悲痛,渐渐地,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先生的高大背影和留下的宝贵学术财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先生。在这些纪念方式中,任继学先生的学生、终身教授南征主编的《国医大师任继学》一书的公开出版,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我一直觉得,大学是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在学者和学生之间是学术。学者创建学科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启迪学术思想,创新学术观点。学生努力学习,请教学问,站在学者的肩膀上成长。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学者有了更多的学术创造,学者和学生一起创新学术。阅读南征主编的《国医大师任继学》,那些文字的背后,是大师的学术创造成果,是大师的扶持后学行动,是大师的学者胸怀和学术勇气,让我们肃然起敬。主编南征是先生的学生,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思念,表达了发扬先生学术精神的决心和信念。

对先生的最好纪念,莫过于发扬先生的学术成果,继承先生的学术精神。先生是著名中医学家,在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之一,《国医大师任继学》以任继学先生公开发表的论著为蓝本,参考作者手头未公开发表的先生手稿,归纳整理编写而成。该书力求保持先生原著、原文、原貌,没有增减、改动和修饰。可以说,该书反映了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如对中风病、气化学说、命门学说、心衰辨治等的新观点;首次提出的20多个新病名,创立了新法新方药;首次提出的中医内科学的病、证、症、候、理、法、方、药、调、防等十法;提出的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的“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的治疗原则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广泛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是先生创新学术的初衷。作者把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经验整理出版,让先生的学术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正是完成先生的心愿。

对先生的最好纪念,莫过于向先生那样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有人说,孔子的伟大在于培养了优秀的学生。仔细想来,有一定道理。或许正是因为孔子有了优秀的学生,才使得《论语》传世,使得孔子思想传世。这一点,在先生的身上也得到印证。先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的多名学生、弟子现在是终身教授、高级专家、博士生导师。还有听过先生课的学生很多成为学科带头人、医疗骨干。先生去世后,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写的纪念文章,表达对先生的尊敬和爱戴。尽管有的只是听过他的几次课。《国医大师任继学》主编南征是先生的优秀学生之一,现在已经是著名中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除了认真系统研究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外,还在“编后语”中饱含深情写道:“任继学教授的高尚医德、伟大奉献精神和学术思想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将任继学教授未完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振兴、发展国家中医药事业而努力奋斗。这表达了作者以先生为榜样,继续先生的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心情。”

先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看到《国医大师任继学》,仿佛先生就在眼前。书中“学术思想”、“薪火相传”是那么严谨,“验案撷英”、“医案随谈”是那么鲜活,而“成长之路”的真实过往更像传奇故事,启迪着我们。看到《国医大师任继学》,仿佛是先生在指导我们为师为医,信念坚定,寄予厚望。因为,对先生的最好纪念,莫过于创中医学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 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肝胆同治,重点是疏肝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论中医之肾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

  • 《伤寒论》一方二法初探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