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饮食宜调和 五味补五脏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②

饮食宜调和 五味补五脏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②

马作峰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饮食五味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这套理论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即谷肉果蔬的五味属性、五味归属五脏的规律、五脏病的饮食宜忌、五味损伤脏腑的表现和规律等。

谷肉果蔬的五味属性

《黄帝内经》以举例的方式对谷肉果蔬的五味做了规定,如《灵枢·五味》说:“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中医对食物的五味进行归类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是根据食物的自然属性确定,如枣甘、李酸、葱辛等,二是依据五行学说等相关理论推理得出,如猪多为黑色,五行应于水,水应于咸,故猪味咸;牛多为黄色,五行应于土,土应于甘,故牛味甘等;三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食物的功效观察总结出来的。谷肉果疏的五味归类是饮食养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五味归属五脏的规律

《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两篇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依据五行学说,指出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这样以五味为中介,谷肉果疏与五脏之间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成为《黄帝内经》其他篇章所讲的饮食禁忌、五味损伤等内容的理论基础。依据这一基础,中医学就形成了酸补肝、苦补心、甘补脾、辛补肺、咸补肾等一整套饮食养生原则,并与谷肉果蔬的五味归属结合,产生了很多食疗和药疗的具体方法,如大豆、栗子味咸,咸入肾,所以大豆、栗子可以补肾;大枣、粳米味甘,甘入脾,所以大枣、粳米可以护脾胃;大葱味辛,辛入肺,所以葱可以宣肺开鼻窍等等。

五脏病的饮食宜忌

《灵枢·五味》根据五脏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五脏在疾病状态下所适宜的食物谱:“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这是按照脾病食甘、心病食苦、肝病食酸、肾病食咸、肺病食辛的原则确定的。

该篇还有五脏病的另一个食谱:“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张食谱是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确定的,肝属木,甘味入脾属土,木能克土,肝病时为了防止肝对脾的克制太过,应多食甘味食品以补脾,使脾旺能耐受肝木的病理性克制。心属火,酸味入肝属木,心病食酸是取木生火之意。脾在五行属土,咸味入肾属水,土能克水,为了防止脾病对肾水的克制太过,应多食咸味以补肾。肺属金,苦味属火,肺病食苦是以火克金,以制约肺气偏旺。肾属水,辛味属金归肺,肾病食辛是补肺取金生水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五味对五脏的影响并非绝对,可以随人体的健康状况的变化而有不同。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提出酸味先走肝,有补肝作用;而《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欲散……酸泻之”,说明酸对肝有“补”和“泻”两种相反的作用:生理情况下酸味补肝,有护肝体,收敛肝气,防止过亢的作用;而病理情况下,酸味则可以泻肝,纠正肝气升发太过的现象。因此,科学的食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当根据其健康状态进行调整。五味对其他各脏的影响与酸对肝脏的作用道理基本相同。

五味损伤脏腑的表现和规律

《黄帝内经》在强调五味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的的同时,也提出了五味可以损伤脏腑的理论,并花费大量笔墨对五味损伤脏腑的规律和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灵枢·五味论》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通“闷”字)心。”

《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所以,我们在了解了五脏对五味的偏好及五味对五脏的利弊之后,才能充分运用饮食的差异达到养生的目的。

猜你喜欢

  • 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做

    5月5日,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夏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办?首先,立即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离开;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你应该立即将受伤者移到岸边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