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药饮片切制前的软化方法

中药饮片切制前的软化方法

中药饮片切制前需经软化处理。近年,饮片切制时,较大一部分不按规定软化处理,造成药材有效成分流失,药效降低。规范饮片软化方法,依法软化处理是当前饮片炮制中的重要问题。

中药切制前水处理方法主要有: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及真空加温软化法、减压冷浸软化法等。具体操作如下:

1.淋润软片法:将成捆的原药材,用水自上而下喷淋(一般2~4次)后,经堆润或微润后,使水分渗入药材组织内部,至内外温度一致时即进行切制的方法。此法适用于草类、叶类、果皮类等组织疏松、吸水性较好的药材,如茵陈、陈皮、佩兰、香薷等。

2.洗润软化法:将药材快速用水洗净后,稍摊晾至外皮微干并呈潮软状态时即进行切片的方法。此法多用于质地松软、吸水性较强的药材,如紫菀、冬瓜皮、栝楼皮、桑白皮等。

3.浸润软化法:将药材置于水池等容器内稍浸,洗净捞出堆润或堆润至六、七成透后,摊晾至微干时,随即再行堆润,上覆盖苫布等物,以润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即进行切片的方法。此法一般多用于根类药材,如桔梗、知母、当归、川芎、泽泻等。

4.泡润软化法:将原药材置于水池等容器内,加入适量清水,满过药材5寸左右,使水渗入药材组织内至全部润透或浸泡5~7成透时,取出“晾干”,再行堆润使水分渐入内部,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即可进行切片的方法。此法一般适用于个体粗大、质地坚硬且有效成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根类或藤木类等药材,如鸡血藤、苏木等。

5.吸湿回润法:是将药材置于潮湿地面的席子上,使其吸潮变软再行切片的方法。本法一般重于含油脂、糖分较多的药材,如牛膝、当归、玄参等。

6.热汽软化法:本法是将药材经热开水焯或经蒸汽煮等处理,使热水或热蒸气渗透到药材组织内部,加速软化,再行切片的方法。此法一般适用于经热处理对其所含有效成分影响不大的药材,如甘草、三棱等,采用热气软化,可克服水处理软化时出现的发霉现象。黄芩、杏仁等可使其共存的酶受热破坏,以保持中药的有效成分等。

7.真空加温软化法:指将净药材洗涤后,采用减压设备,通过抽气和通入热蒸气的方法,使药材在负压情况下,吸收热蒸气,加速药材软化。此法能显著缩短软化时间,且药材含水量低,便于干燥,适用于遇热成分稳定的药材。

8.减压冷浸软化法:是用减压设备通过抽气减压将药材间隙中的气体抽出,借负压的作用将水迅速吸入,使水分进入药材组织之中,加速药材的软化。此法是在常温下用水软化药材,且能缩短浸润时间,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和药材的霉变。

9.加压冷浸软化法:是把净药材和水装入耐压容器内,用加压机机械将水压入药材组织中以加速药材的软化。

总之,药材软化是切制的关键,软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饮片的质量,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坚持“少泡多润”、“泡透水尽”的原则。

猜你喜欢

  • 脸上出汗怎么回事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发生改变,则为病理现象,颇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况人体的头面部容易出汗,因为头面部人体的一身阳气所在,头为诸阳之首,所以阳热之气首先表现在面部。因此,活动后,特别是大

  • 宝宝便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胃肠积滞有内热,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宝宝喝水少,蔬菜吃的少,进食纤维素的含量很低,肠蠕动弱,会造成大便秘结。三,宝宝拒绝排便,因为肛门有痔疮或肛裂,排便时疼痛,所以拒绝排便。长期不排便可导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 脾胃不好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

  • 扭脖子咔咔响是什么原因

    扭脖子的时候发出响声,就是所谓的颈椎弹响,一般有四种原因会出现这样的弹响。一、颈椎关节间有小气泡。如果人体关节间的滑液之中存在气体的话,那我们扭转脖子时气体就会快速释放形成气泡,就有了我们听到的咔咔的声音。二、肌腱韧带与关节摩擦。长时间低头

  • 上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体质问题有的人天生体质偏热,所以比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更容易上火。二、饮食问题,平时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或者长期进食补阳之品,损伤阴液,容易上火。三、作息问题以及情绪因素,熬夜伤阴,烦躁易怒亦伤阴,两者也会导致上火。上火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