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要女人美丽的6种花

要女人美丽的6种花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明目、利咽疏肝。经现代研究发现,野菊花之所以能“通关窍、利滞气”,主要是其含有微量龙脑、樟脑和菊油环酮等挥发油。

养生方法:去中药店购买干的野菊花,和萱草一起,装入枕套里,并缝合即可。用野菊制成的枕头,一觉醒来,不仅明目,还能使心情变得舒畅、开朗起来;同时也可以做个小药枕,放在车里,不仅能缓解驾驶疲劳,而且能使车内散发菊花的清香。

新鲜的桂花不仅气味浓郁香甜,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桂花入药主要是因为它有散寒破结、化痰生津的功效,所以用于咳嗽、痰结、牙痛、口臭等不适。

养生方法:将鲜桂花放在器皿里,加些盐腌制,可以使味道更浓郁。然后再用糖“蜜”上一晚上,就可以制成桂花酱食用;用桂花子3克,煎水漱口,一日3次,有助于祛除口臭;桂花树皮50克,加入杜仲20克,水煎服。10分钟后即可止牙痛。

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所以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此外,茉莉还有安定精神的效果,可以让人情绪镇定、舒缓紧张、心情清新、舒畅。

养生方法:如果感到消化功能不佳,可以用热牛奶浸花,制成茉莉花奶茶,味道暗香,还有不错的辅助疗效呢;此外,如果眼睛红肿,迎风流泪,可用适量茉莉花煎水熏洗;或配金银花9克,菊花6克,煎水服;如接骨后疼痛,可把茉莉根捣碎,酒炒,包患处。

据药理分析,桃花中含有山萘、香豆精、三叶豆苷等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能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的供给,滋润皮肤。而中医认为,桃花有利水、通便、活血之功效。所以,桃花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对滋养容颜有很好的效果。

养生方法:取桃花250克、白芷30克,用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30天,每日早晚各饮15~30毫升。同时取其少许倒在手中,两掌搓至手心发热,来回揉擦面部,对黄褐斑、黑斑、脸色灰暗等面部色素有较好效果。

象征爱情的玫瑰花,花味芳香,具有理气解郁和散血瘀之功效,能缓解高血脂症、肝气郁积不疏、气血不和、乳腺增生、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女性荷尔蒙分泌低下等问题。

养生方法:由于玫瑰花朵香气的挥发性较强,非常适合热水沐浴。放一池浴水,撒入玫瑰花瓣,有平衡滋润疲惫的肌肤、舒缓紧张情绪的作用;如果想降脂减肥、润肤养颜,不妨将加工过的花蕾3~5克,用沸水冲泡5分钟,并加糖或蜂蜜,再掺入自己喜欢的任何一种茶叶中一起冲泡;民间还有用玫瑰花蕾加红糖熬膏的秘方,方法是:将100克玫瑰花蕾加清水500克左右,煎煮20分钟后,滤去花渣,再煎成浓汁,加入500~1000克红糖,熬成膏状即可,具有补血养气之效。

月季花有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肝郁不舒、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胸腹胀痛、烦闷呕吐等不适。可用新鲜花朵直接使用,也可在夏、秋季采摘半开放的花朵,晒干,阴干或烘干以备用。

养生方法:取鲜月季花瓣100克、面粉400克、鸡蛋3个、牛奶200克、白糖100克、精盐一撮、沙拉油50克、发酵粉适量。在鸡蛋中加入糖、牛奶,搅匀后加入面粉、油、盐及发酵粉,搅成面浆,花瓣加糖浸半小时,和入面酱,在五成热的油中炸酥。长期食用可疏肝解郁、活血调经,适用于因瘀血所致的经期延长等。此外,月季花、益母草各9克,水煎服,可缓解痛经。

猜你喜欢

  • 治百病皆以固护胃气为要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眩晕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1)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