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补散并举愈漏汗

补散并举愈漏汗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王某,女,54岁。2011年7月8日患者主因“周身怕冷伴阵发性大汗出5年,加重1个月”而就诊。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刻诊:精神差,周身怕冷,下肢尤甚,胸腹及肢端皮温低,时值夏季仍使用电热毯及棉被,伴周身阵发性大汗出,不分昼夜,偶有胸闷、头晕,视物模糊,口干口苦,欲饮水,纳食佳,小便频多,大便调,舌淡红,苔少乏津,脉沉细。诊为漏汗,证属风寒外束,阳气亏虚。治以散寒解表,温补阳气。以桂枝加附子汤合生脉饮合方化裁,处方:桂枝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党参15克,煅龙骨30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制附片9克(先煎2小时),生黄芪30克,威灵仙15克,鸡血藤30克,五味子9克,麦冬15克。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二诊:诉周身怕冷症状明显缓解,周身阵发性大汗出仅限于夜间,小便次数减少,口干口渴症状加重。考虑方中制附片辛温大热,有毒,应中病即止,故在上方基础上去附子,加生地45克,继服4剂。

三诊:患者精神可,诉周身怕冷症状消失,可穿着短袖衣物,口干口渴缓解,但仍有头晕胀痛,故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用川芎15克,天麻15克,续服4剂。

药讫诸症皆消,无所苦,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畏寒怕冷,下肢尤甚,其因有二:一为太阳病之症,表邪胶着不解;二为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脏腑及四肢百骸。阵发性大汗出,持续时间短暂,为久病体弱,肾阳亏虚,阳气虚浮外越所致。胸闷、头晕,视物模糊,口干口苦欲饮水,为阳气虚衰,不能蒸腾精津上达,上部失于濡润滋养所致。首诊处方主要针对其周身怕冷及汗出。合方生脉饮,取其既可益气养阴,又可达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附子温补肾阳,固表止汗,二者合用以温阳散寒通脉。白芍益阴敛营;生姜、大枣补益中焦而调营卫;党参、五味子、麦冬益气养阴通脉;威灵仙祛风通络;生黄芪、鸡血藤益气补血通经络;生地补血养阴;川芎、天麻祛风通络,消眩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兼助温阳。药到病所,效如桴鼓。

猜你喜欢

  • 肥胖的危害

    一,糖尿病肥胖引起的最常见的是糖代谢异常。体重增加后,脂肪含量增加,胰岛功能相应下降,胰岛素降糖能力下降。因此,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偿这种能力的下降。临床上称这种状态为胰岛素抵抗。当身体的补偿功能不足以弥补这种胰岛素功能下降时,就会引

  • 扁豆花的功效和作用

    扁豆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和饮食价值很高,适量的饮食对自己的健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扁豆花的效果和作用是什么?1.扁豆花的功效和作用。从扁豆花的性味归经来看,其性寒甘,可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中暑、

  • 生姜的价值

    姜,也被称为生姜,姜,有独特的辛辣香味,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可以使各种菜肴美味可口,味道香。吃几片姜或放一点姜,可以改善食欲,增加食欲,所以俗话说:米饭不香,吃姜。姜的辛辣成分主要有姜酮、姜醇和姜酚。它们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增强和加速血液

  •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

    三黄,即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热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称为三黄,因为它们都姓黄,但经过仔细研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

  • 食用枸杞需注意事项

    枸杞应干燥、通风,避免高温,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补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到治疗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过黄过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观鲜红,但对人体有害,购买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