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他汀治疗需补充辅酶Q10吗?

他汀治疗需补充辅酶Q10吗?

辅酶Q10是一种内源性维生素原,也称为泛醌,其主要作用为传递电子和质子,清除氧自由基。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抑制胆固醇合成,还能使辅酶Q10合成减少。有许多临床医师提出,辅酶Q10浓度降低会干扰细胞呼吸链,使线粒体代谢水平降低从而出现他汀诱导的肌毒性。他汀治疗中需要常规补充辅酶Q10吗?

他汀治疗对辅酶Q10浓度的影响

曾有小样本试验显示,小至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使<65岁的冠心病或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血液中辅酶Q10浓度下降20%~40%,下降程度与剂量相关,停用他汀后该浓度恢复正常。但Bleske等在2001年发表的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不引起无高胆固醇血症或心脏病的健康者辅酶Q10浓度下降。

有两项研究评价了他汀类药物对骨骼肌辅酶Q10浓度的影响。Laakaonen等报告,19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辛伐他汀6个月后,血清辅酶Q10浓度显著下降,但肌组织辅酶Q10浓度无显著变化。Laakaonen等的研究采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结果发现辛伐他汀组肌肉辅酶Q10浓度显著降低,而阿托伐他汀组该浓度未下降。这两项研究还提示血清与骨骼肌的辅酶Q10浓度无必然联系。

他汀治疗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他汀治疗可导致线粒体功能不全指标——乳酸盐与丙酮酸盐比值显著升高,使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不全相关标志物持续上升。Lamperti等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肌病症状,但肌活检结果表明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与组织辅酶Q10浓度之间不相关,研究者推测患者线粒体功能不全可能与年龄相关,而与肌组织辅酶Q10浓度下降无关。Bargossi等研究发现服用辛伐他汀能导致肌损伤生物标志物轻度升高,但辛伐他汀与辅酶Q10合用则不引起这些生物标志物升高。

这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诱导的线粒体功能不全与肌病相关,补充辅酶Q10可能有预防作用。但目前资料较少且不一致,还无法得出结论。

他汀类药物肌毒性的个体差异

Humam等报告,接受辛伐他汀治疗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辅酶Q10与总胆固醇比值显著下降,而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该比值无变化。Lankin等经研究发现,与其他类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相比,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C更易被氧化,因此这类患者有可能从辅酶Q10的保护性抗氧化效应中获益。

心衰患者应用他汀治疗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辅酶Q10浓度下降)。Silver等发现,14例无症状心衰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3~6个月后,9例出现心脏收缩功能指标下降,其中8例经辅酶Q10治疗3个月后指标恢复正常。

辅酶Q10浓度下降与年龄增长相关,大于65岁的患者可能对他汀诱导的辅酶Q10浓度下降产生的不利作用更加敏感。另外,普伐他汀脂溶性低,组织分布少,其肌毒性可能低于其他他汀类药物。

目前尚无充足的研究证据支持他汀治疗需常规补充辅酶Q10。他汀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心衰、年龄大于65岁患者可能存在肌毒性危险,补充辅酶Q10可能对此有所助益,但仍需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 胃癌预防常识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因,每年约80万人新发胃癌、75万人死于胃癌。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发病人数最多,约占全球胃癌人数的3/4。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南方。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

  • 胃癌病人饮食

    一般来说胃癌病因饮食的原则是,首先在饮食中要保护胃黏膜,避免辛辣、油煎、生冷等,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其次饮食中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优质的蛋白质和摄入量。胃癌患者在饮食中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如每日分五餐进行。患者可多喝一些酸牛奶,酸牛乳中

  • 针对胃癌晚期有哪些治疗的方法?

    胃癌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病率,我们应该掌握有关于胃癌晚期的治疗。由胃癌晚期手术治疗根治性差,预后也较差,对于体质弱,有转移的晚期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多不做考虑。虽然消化道外

  • 大剂量叶酸可预防胃癌

    一项研究获得重大发现:每天服用大剂量的叶酸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在最新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权威性胃肠病学杂志《Gut》上发表。叶酸是一种存在于柑桔类和绿叶植物中的维生素B,公认缺乏叶酸可增加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但人们尚不清楚大

  • 胃癌的护理要点与预后转归

    【护理要点】首先患者应有一个清新、温馨的生活环境,忌喧哗、躁扰;家属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感思想交流,不应歧视、冷漠患者,及时发现和排除患者各种烦忧。帮助患者戒除烟酒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患者的饮食应有规律,宜清香可口,富于均衡营养又易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