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地震现场医疗急救应遵循七项原则

地震现场医疗急救应遵循七项原则

解放军306医院特种医学中心长期承担航天医疗和灾害医疗的临床、研究、培训等工作,在灾害的现场急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该医院已分两批选派医疗小分队在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救治。

5月1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代灾害医学研究所所长、解放军306医院特种医学中心高级顾问岳茂兴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因此我国对灾害医学的研究一向十分重视。”

据岳茂兴介绍,我国的灾害医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在世界医学界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次我国对于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治十分快速、及时、有序、有效,在技术上也有准备,如这次医疗队携带的急救器材都以便携式为主,急救包均为可空投的急救包等。”

他列举了地震现场急救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1.对于现场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救护人员要尽可能达到“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目的。应先救命,后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这是地震现场急原则。特别要注意清除伤患者口鼻中的泥土,保持呼吸道通畅。

2.应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如加压包扎仍无效时,可用止血带,应注明时间,并加标记。对开放性创面给予包扎,骨折应予固定。

3.脊柱骨折在地震中十分常见,在现场又难以确诊,因此要严加注意,要采用硬质担架并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

4.在群众自救、互救基础上,对需要进行医疗救护的伤员必须进行初步分类,分清轻重缓急。对严重威胁生命的重伤员,如窒息、骨折、大出血、昏迷等,先行抢救。在交通运输条件许可下,必须实施分级医疗救护,以减轻灾区救护任务的压力。

5.救出伤员后,及时检查伤情,遇到颅脑外伤、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大出血等危重症者应优先救护外伤,出血给予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脊柱骨折要正确搬运。

6.地震时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在场者出现精神应激反应,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要加以医学和心理处理,同时要注意后期跟踪治疗。

7.恐惧心理可加重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病情,严重时可引起猝死,对此类伤员要特别关注。

具体来说,对于危重伤员的现场救护应按照如下情况分别处理:

呼吸心跳停止者,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重伤者如呼吸、心跳停止及大出血、头痛、内脏受伤者应优先抢救;开放性创伤,外出血者应首先抬高患肢,对开放性骨折不应做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用清洁纱布或干净的布单等覆盖创面,做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大面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给予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极度衰弱及低血容量的患者要补充能量及扩充血容量,休克伤员取卧位,对伴有胸腹外伤者要迅速护送转至医疗单位。

猜你喜欢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痛经药膳方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