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嵇含及其《南方草木状》

嵇含及其《南方草木状》

关键词:嵇含 魏晋 生平《南方草木状》

魏晋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各个领域的一些人物及其论著,至今人们仍在研究、品评。嵇含,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位。

仕族世家

戎马生涯

嵇含(公元262~306年),字君道,谯国?(今安徽宿县西)。祖父嵇喜,有当世才,历任曹魏太仆、宗正、徐州刺史。父亲嵇蕃,为太子舍人。那个在襁褓中就失去父亲、全靠母兄鞠育成人,诗文高妙,精于管弦,为“竹林七贤”之一,后与曹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为人尚奇任侠、刚肠嫉恶、锋芒毕露,非汤武、薄周孔,为司马昭不容,终遭杀身之祸的嵇康,就是他的叔祖父。嵇康的儿子、晋惠帝朝的侍中大夫,在皇家内部发生叛乱,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的生死关头,用自己的身躯护卫司马衷,致血溅御衣、毙于帝侧,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忠君典范的嵇绍,是他的叔父。嵇含是叔父抚养长大的,叔父象对亲生儿女一样爱护、关心、培养他。他一直到出仕才离开叔父身边。

嵇含出仕是在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时年已27岁。当时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召他为椽。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六月,司马玮被杀,他没有被定罪,反而被推荐为秀才,授职郎中。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六月被荐为征西参军,袭爵武昌乡候;不久长沙王司马义任他为骠骑记室督、尚书郎。豫章王司马织当上抚军将军,以他为从事中郎;惠帝北征,转中书侍郎,旋改任太弟中庶子。永兴二年(公元304年),范阳王司马羉为征南将军,驻扎在许昌,重以嵇含为从事中郎,很快又任命他振武将军、襄城太守。后来,司马羉为刘乔所破,嵇含投奔驻在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受到礼遇。此时正值陈敏作乱,江扬震荡,南越远阻,广州刺史王毅又病卒,刘弘就任命他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尚未赴任,弘就病故了。这时,又有人举荐他统率荆州。由于嵇含性情刚躁,跟刘弘帐下司马郭劢不合,当成都王司马颖兵败南奔襄阳,郭劢欲拥颖为主,却碍于嵇含,于是在一个夜晚,趁他不防备,将他杀害。时为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八月,年仅44岁。豫章王即帝位,追谥他曰“宪”,以表彰他对皇帝的忠心,并号召官员效法他。

从上可知:嵇含出身于仕族世家,短暂的一生是在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权力,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政权与诸候王、诸候王与诸候王之间相互攻击,历时十六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的时日里度过,最后又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残杀中了结一生的。[1]

嵇含出仕前居住在巩县亳丘(今河南巩县境内),自号“亳丘子”,家称“归厚之门”书斋叫“慎终之室”。他天性通敏,好学能文,有文集十卷,现今能见到的只有《南方草木状》三卷,其余各卷均失。

一束《草木》

孤篇横绝

嵇含的才华,从《南方草木状》这部著作更可以看出。

这部书问世于西晋永兴四年(公元304年),距今已近一千七百年,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植物学文献之一,是他在军旅中每到一处就悉心谘访当地风土习俗,将别人讲述的岭南一带的奇花异草,巨木修竹,笔记下来,整理、编辑而成。隋、唐经籍艺文等志对它都没有记载,宋朝陈振孙所写的《直斋书录解题·地理类》著录有一卷。书的名称,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艺文类聚》、《文选注》引,都作《南方草物状》,引文今本没有见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清朝乾隆进士、建昌教授王谟纂辑的。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介绍的草木分为四类、80种。卷上草类29种,卷中木类28种,卷下果类17种,竹类6种。这些草木都是当时出产在交州南海、番禺、高凉、交趾、合浦、桂林、日南、九真、林邑、扶南和大秦(即现在广东、海南、广西以及东南亚、中印半岛、波斯湾)等地。其中有揣在怀里能使丈夫怜爱的鹤草,佩在身上能生男孩的水葱花,有要架上梯子才能采摘的多年生茄树,在芦苇杆上挖孔下籽、扎排浮在水面上就能生长、收获的蕹菜;有“一木八香”的蜜香树,300人坐在锯倒的树干上吃饭还有空处走路的杉树,一节就能做船载人的云邱竹等等。还有关于甘薯栽培、食用和储藏的记载,用竹做原料织布的介绍及用蚂蚁防治柑橘虫害的植保记录。书中还对留求子、乞力伽等50多种草木着重提及了它们的药用价值,介绍了许多岭南人民早期用药经验。因为这部书所记述的草木与当时岭南一带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道家葛洪(公元283~363年)对这部书就作过认真的研究,在他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对书中一些药用草木扩大应用范围的记载。以后各朝的药学专著,如唐朝编写的《唐本草》宋《证类本草》、中的药用草木大多录入;许多中医药家也一直把它视为岭南最早、最重要的中草药文献。就连以后的花谱、地志,如南宋陈景沂辑的《全芳备祖》(被今人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对书中的草木也多加援引。书中讲述的风土人情,引述的故事趣闻,我国历代研究岭南史地、民俗的专家学者,也常把它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南方草木状》这部书,纲目分明,条分缕析。它在形式上分条叙述,但内容各异,互不牵连,所以可以独立成篇。且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长的不过三百来字,短的仅十余言;加之语言流畅,技巧灵活,一则就是一篇笔记小品。如“榕树”一则:榕树,南海桂林多植之。叶如木麻,实如冬青。树干拳曲,是不可以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为材也;烧之无焰,是不可以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其荫十亩,故人以为息焉。而又枝条既繁,叶又茂细,软条如藤垂下,渐渐及地;藤梢入地,便生根节,或一大株有根四、五处,而枝会及邻树即连理。南人以为常,不谓之瑞木。

在这里,作者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把叙述和议论交替进行,不仅使读者对此树的形态,用途有所了解,也领会到其中包含的哲理。又如“槟榔”一则:

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铜,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其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梢;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室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甘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彼人以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一名“宾门药饯”。

这则,作者用文学语言,恰当地采取多种修辞手法,把被说明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眼见其物;同时又知道了当地的习俗。

书中许多条目里,还有逸闻趣事、民间传说的引用。如“荔枝”一则的结尾就有这样一段:

……汉武帝元鼎六年,破越南,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守吏坐株,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此处的引用,既提高了可阅读性,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也说明了荔枝不易移植的特点,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好奴役和残害老百姓的罪恶。

这部著作问世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笔记文学的发展。不久,记述岭南珍奇物类的著作。如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朱应的《扶南异物志》、杨孚的《交州异物志》陆续出现。到南北朝,刘庆义(公元403~444年)的《世说新语》、杨苩之(生卒年不详)的《洛阳伽蓝记》、郦道元(公元?~527年)的《水经注》等名作也面世,以后各个朝代著名的随笔专著就更多了。

嵇含,这位魏晋时期仕族世家出身的子弟,在我国历史上那混乱的年代被卷入王权争斗的旋涡,最终成为牺牲品,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热爱生活,嫉恶如仇的性格,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他著的《南方草木状》,由于包括的地域辽阔,涉及的内容宽广,加之历史条件限制,有些现代科学还不能作出解释的内容,出现某些不当说法,也势在必然,但它对我国古代岭南农林、园艺、医药的深远影响,及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510515)朱晓光 朱玲玲

猜你喜欢

  • 乌柏根的皮到底是什么呢?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作用,就像某样东西上的不同部位,它们的作用可能不同,像乌柏根的皮,乌柏苦、微温、有小毒,有杀虫、解毒、利尿、通便的功用,而乌柏根的皮用于水肿胀满,有泻下逐水的功效,对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所以也有用乌柏根

  • 京大戟和红大戟的区别?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

  • 红大戟的别名又叫什么?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

  • 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