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燥咳证治体会

燥咳证治体会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咳嗽一证,有外感内伤之论,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具有风寒、风热、痰湿、肝火、肺肾阴虚等多种病机。风寒治以辛温,风热透以辛凉。痰湿者二陈汤、导痰汤酌选,化火者泻白散,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及肾者治以桂附八味丸益之。唯燥咳一证古人论述偏少,且有:“六气之中燥不为病”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论六淫病机十二条,独不及燥,迨至金元·刘河间始有:“诸涩枯涸,干劲皱揭”之论,而有燥邪为病的病机。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故经云:“燥胜则干”。燥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肺阴受损,失却濡润,宣降失司而为燥咳。

燥咳证常见咳嗽声脆,干咳无痰,或呛咳夜甚,痰极少,黏而难咯,咳剧时则连声不休,面红气促,甚则干恶,脉细数,舌红无苔,口唇干燥。燥咳证常见于秋季,《温病条辨》有秋燥之论,秋季燥金主令,时邪感之犯肺。清·俞嘉言有云:“燥金虽令属阴,然异于寒温,同于燥火。”故其创清燥救肺汤而为治疗燥咳名方。燥咳者也有因人而易患者,多见素体阴虚,外邪犯肺,未能及时增液宣肃,邪从燥化而为燥咳。

燥咳之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燥者濡之”,据多年临症之所得,当以甘寒微润、药偏辛凉为宜。

李某,女,13岁,2006年11月5日初诊,自诉患咳嗽月余,少痰,时缓时剧,入夜加重甚则呛咳不止,经服中西药多种未果,观其形消体瘦,咳嗽连连,咳吐不爽,舌红瘦,少津,脉细涩。证属燥邪犯肺,肺失清肃。治宜甘寒润燥,立方桑杏汤加减:桑叶9g,炒杏仁12g,炙杷叶9g,沙参10g,冬花10g,川贝母6g,麦冬9g,天冬9g,知母6g,元参12g,甘草5g。5服,水煎服,每日一服。

一周后二诊,咳嗽减缓,能入睡,咳痰少许,且易咯出,微有口渴,精神好转,舌红有津,脉细数。继以上方加陈皮9g茯苓9g,继服药3服,咳嗽止,诸症悉平。

王某,男,65岁,2007年12月5日初诊,自诉每到冬季则咳嗽不止,已数年余,医多以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服用多种抗生素及化痰止咳之品,罔效。观其精神不振,呛咳连声,剧咳时颜面红胀,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质苍老而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此乃肺阴亏损,外邪侵袭,化燥烁金而成燥咳,治以辛凉甘润。方药:炒杏仁12g,黄芩10g,芦根12g,知母6g,紫菀9g,百部9g,辽沙参10g,明玉竹9g,川贝母9g,桔梗6g,麦冬10g。5服,水煎服,每日一服。并嘱其多饮水,忌急躁,宜静养。

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咳少量痰,易咯出,口舌渐润,精神好转,感胸部憋闷。上方加栝楼12g,金石斛9g,继服3服,咳止。嘱其外避风寒,加强锻炼。两年后随访,入冬未再咳嗽,多年宿疾竟而康复。

猜你喜欢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浅探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

  •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