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治疗小儿哮喘三法

治疗小儿哮喘三法

小儿哮喘有因寒、因热、因痰、因虚之不同,可分别主以宣肺、通腑、补肾三法。而且小儿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治疗中应注意“宣肺而不耗气,通腑而不伤正,补肾而不腻膈”。

宣肺以疏其表

肺主气,属卫,司呼吸,外合皮毛,具有宣发之性。若肺感寒热之邪,其气郁闭不得宣发,则发为畏寒发热,汗闭肤干,甚至咳逆上气等症。孙老医生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哮喘因外感而发者其病在表,不必定喘,只须发散,发散则表邪尽去,而哮喘自平矣”。治法以宣肺解表为主,常用的有温宣法和清宣法两种。温宣法适用于外感风寒之哮喘,清宣法适用于外感风热之哮喘。在临证时,他还考虑到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选方用药以轻清灵活见长,注意“温清有度,宣发毋过”,以免有伤小儿正气。例1:赵某,女,2岁。哮喘由感寒而发,两日来,始则畏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咳嗽气粗。继则哮喘发作,伴有痰声,喘甚时面色青滞,唇口紫绀,舌苔白厚,指纹晦暗不明。证属风寒外束,肺失宣和,痰气交阻,上壅气道,治以宣肺解表,利气化痰。处方:苏叶、淡豆豉、法半夏各4.5g,防风、前胡、杏仁各3g,薄荷(后入)、炒枳壳、薄橘红、桔梗各2.4g,葱管3支,薄姜1片。1剂。服后温覆取汗。二诊:药后汗出溱溱,寒热尽退,哮喘已平,惟咳嗽未止,伴有痰声。肺气已见疏宣,痰浊滞留未化。原方去解表药加化痰药主之。处方:炒枳壳、薄橘红、桔梗各2.4g,甘草、郁金、杏仁、炒蒌皮、大贝母各3g,法半夏4.5g,茯苓6g。2剂。三诊:咳痰均减,气息平和。原方去枳壳、橘红,加米炒太子参、茯苓、炒苡仁各6g,连服2剂而愈。例2:黄某,男,3岁。哺乳期曾患有奶癣,二岁始愈。春末感风温之邪,晨起状似畏寒,发热,咳嗽,两颊潮红,旋见哮喘痰鸣,烦躁不安,唇口干绛,舌色红、苔薄白,指纹紫暗。证属风热犯肺,肺郁不宣,治以清宣肺气,化痰利膈。处方:桑叶络、连翘、牛蒡子、淡豆豉、大贝母各4.5g,杏仁3g,炒栀皮、桔梗、甘草各2.4g,天花粉6g。1剂。二诊:药后身热得汗已解,哮喘渐平,咳嗽痰鸣均见减轻。原方去栀、豉,加南沙参6g,枇杷叶(包)4.5g。连服2剂遂愈。按:哮喘实证有寒热之分,常因感受病邪而发,其标在表,其治在肺。盖肺虽司气机宣肃,若外邪束肺,肺失宣和,治当疏宣肺气。故外感而发之哮喘,常投以宣肺解表之剂,极少使用定喘降气之品。用药轻清如羽,取上浮宣发之性,以疏利上焦之气。方虽平淡,每获效机。况小儿肺常不足,又宜宣肺而不耗气为上。

猜你喜欢

  • 气血亏虚,先补气还是先补血?

    这是一个46岁的女性患者,她来的时候啊,主要症状就是这个,偏瘦,身体还特别困窘,每天觉得昏昏沉沉的,然后自己感觉呢,身体就是特别发凉,然后乏力,还容易紧张啊,入睡难,多梦,头昏昏蒙蒙的啊。眼睛他自己感觉是有点肿,但是不是明显浮肿那一类。然后

  • 脾胃不好,中医常用这三种方剂,看看适不适合你!

    那么首先第一个呢,就是四君子汤,我们叫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虚的啊,在方剂学当中,补气虚的第一方就是生猪、茯苓、甘草四味药,那么这个可以补人体气虚,这里边呢,我要跟大家说一个是中医这个补气呀和祛湿的关系,一般来说,气虚容易生成湿气,湿

  • 肝郁脾虚反反复复,用药没效果,看看老中医怎么调理!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50多岁的一个女性,她来的时候跟我说,就是这个体质状况,就是怕冷,乏力,有时候打嗝嗳气,有时候呢还有胸闷,总爱跟这个女儿生气,这母女俩也总吵架,晚上呢失眠,她这个。情况啊,他之前呢,到那个诊所去看过中医,也吃过一段时间中药

  • 手脚冰凉,肚子总咕噜噜响怎么回事?

    今天我继续跟大家分享临床案例,这是一个女性患者, 59岁,她的主要症状呢就是口粘腻,口渴口干,颈肩腰痛,还有那个大便粘呢,肠子咕咕响,怕冷,移动的呢就汗出,入睡困难,多梦啊,有时候经常做噩梦,眼前还有飞蚊症,容易眼睛流泪,还有手指麻,手指和

  • 春季肝火旺盛,这五大症状,可千万别不当回事!

    大家好,春天呢,中医认为属木,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些树木啊,草木啊都开始生长发芽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人体呢,也会出现这个木气偏旺的情况,人体的木呢,中医认为对应着我们的肝,肝属木,这个时候肝木偏旺,郁而化火的情况比较多见了,那么最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