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大师冉雪峰的办学路

中医大师冉雪峰的办学路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冉雪峰(1879~1963年)先生仙逝已近50年了,他的医疗经验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依然在泽济后世,为人称道。先生一生学习刻苦,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教育发展,更热爱着毕生所从事的中医事业,尤其是中医教育事业。

搓木取暖,青灯夜读

冉雪峰名敬典,字剑虹,别号恨生,出生于四川省巫山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冉父作楫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承袭世医业。其教子甚严,先生少时读书伊始,冉父即令其兼背诵中医启蒙书籍。12岁时冉雪峰在巫山县城水府庙就读。冉雪峰学习认真刻苦,每天白日学习不辍,晚上陪伴古庙青灯夜读,每至鸡鸣,深得私塾先生干二老爷的赏识。老师怜其家贫,免收学费,并时有赠与。冉雪峰矢志不移,刻苦求学之精神,当为后学者之楷模。

情系桑梓,捐资助学

冉雪峰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抗日战争时,沦陷区学校、机关纷纷内迁入川,难民纷至沓来,给内地青年读书带来困难。当时县政府为解决青年就读问题,拟自办中学,成立巫山县立中学筹备委员会,其办学经费来源,除多数由当时战费总处及各单位捐助外,尚有私人捐款。其中,冉雪峰慷慨解囊,捐现款1.6万元,占建校总额的八分之一强。学校建成以后,建筑校舍尚差款若干。其所差款项由“冉雪峰先生所捐东城外房屋一院,觅主出售,以资弥补”。

发扬国粹,造就真材

冉雪峰1903年到湖北武昌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受聘武昌医馆教习,后继任馆长。1917年起,专研医学,悬壶济世。1923年,虚心地向张锡纯询问创建医学堂规则,张锡纯回复,“雪峰仁兄雅鉴:为建医校,殷殷驰书下问,足见提倡医学之深心也。我兄医界国手,负时众望,当广搜群籍撷其精,参以西学择其粹,独出见解,发古之所未发,补中西所未备,撰为医学新讲义,以教育生徒,诚千古之慧业也,济世之仁术也,岂不美哉。”

冉雪峰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冀以“发扬国粹,造就真材”,并设临时医院送诊施药,方便了贫苦群众,学生有了实习基地。1925年,伪北京政府教育部不许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冉雪峰联合山西中医学校教育长杨百诚、赵意空,据理力争,中医学校能够加入教育系统,“皆先生之力”。1929年至1937年,冉雪峰历充汉口卫生局考试中医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检定中医委员会委员,并参与主持了数届中医考试。

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伪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扫除卫生事业障碍案”,其中有废止中医学校。冉雪峰率武汉中医药界名流组成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同时在《大公报》上激扬文字,据理驳斥余云岫之《灵素商兑》,并与张锡纯结成南北联盟,反对国民党政府扼杀中医事业的反动行径。

1955年,冉雪峰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著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冉雪峰年逾古稀,为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仍然夜以继日工作,亲自上堂授课,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中医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材修订工作做出了贡献。是年11月底,冉雪峰奉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工作。冉雪峰一生桃李满天下,其中熊济川、宦世安、龚去非、陈可冀、冉小峰等一代名医均为先生高足,并形成了有独特学术风格之冉派医学体系。(李勇华 饶家济 王席国 刘干华)

猜你喜欢

  • 肺胀病,肺肾气虚、痰瘀内阻型

    方药:生黄芪60g,生白术10g,蜂房10g,炙麻黄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百部10g,淫羊藿20g,厚朴10g,桃仁10g,红花10g,炙水蛭3g,沉香(冲服)3g。7剂,水煎服,分次温服。

  • 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做

    5月5日,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夏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办?首先,立即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离开;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你应该立即将受伤者移到岸边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