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又逢端午再说粽

又逢端午再说粽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很多传统习俗,吃粽子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这一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南北朝时期梁朝吴钧的《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见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了这一食俗。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全国大众化的食品。唐明皇的诗中就曾写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也留下了“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到了端午这天,民间和宫廷都要吃粽子,而且这时已经开始使用苇叶或竹叶包裹了。

时至今天,端午食粽的习俗不但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而且已流传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地。

现在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由于地域不同,所以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如北京的小枣粽、山东的黄米粽、上海的猪油夹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四川的椒盐粽,此外还有果脯粽、鲜肉粽、火腿粽、烧鸭粽、白米红糖粽等。就用料而言,河北、山东一带主料多是大黄米,而长江以南则用糯米。配料则有红枣、红小豆(豆沙)、豇豆、果脯、蜂蜜、红糖、白糖、鲜肉、火腿、虾、鸡块、鸭块等。就味道而言,则有咸、甜之别。

粽子是大众化食品,虽然好吃风味独特,但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据报道,去年成都市一中年妇女,就因为晚饭时吃了好几个,结果到晚上9时就感到腹胀难忍,继而呕吐、腹部剧痛,家人慌忙将其送往医院,诊断结果是患了急性胰腺炎。为此专家告诫我们,下列人群不宜多食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

鲜肉粽子、火腿粽子、猪油豆沙粽子等,所含脂肪较多,比较油腻,故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不可多食,否则很可能导致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老人和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大黄米制成,黏性大,难以消化,老人与儿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

胃肠疾病患者

粽子不但黏性大,往往油腻或甜腻,而且蒸熟后会释放一种胶性物质,若进食较多会增加胃肠道负担,所以患胃炎和溃疡病的患者若贪食粽子,不但会使病情复发与加重,甚至会导致溃疡穿孔、出血等危险后果。

糖尿病人

粽子中多有红糖、白糖及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果脯等,若糖尿病人进食不知节制,将导致血糖升高,病情加重。

痛风病人

不宜进食海味、鲜肉、火腿、猪油豆沙等风味的粽子,以免诱发痛风发作或使病情加重。

肝胆疾病患者

患有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以及慢性胰腺炎的的患者不宜过多进食鲜肉、火腿、猪油豆沙等类粽子。因为这类粽子油腻,不易消化,容易导致上述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猜你喜欢

  • 高血压的人早上起床牢记三不做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如何判断脾虚还是脾湿?该怎样调理?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

  • 经常腰痛与这3个原因有关,教你有效缓解。

    第一个,就是劳累过度,主要是指重体力劳动者,还有久站久立久坐的这些人,通常重体力劳动者,要搬重物,那么这个腰就要吃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个腰椎,还有周围的肌肉造成损伤,那平时工作的时候,需要带上相应的护具,来保护这个腰部,久坐久立的人应该适

  • 血管堵塞4个自查小妙招

    大家都在关心自己的血管堵没堵,总会想很多办法去验证它,我们现在讲的常见的冠心病应该是冠脉堵塞50%以上才能确诊,那么一般出现症状,在75%以上,这个时候才考虑下支架,那下支架要造影,毕竟,还是有一些创伤和风险的,这个下完支架之后,暂时的血管

  • 饭量越小越健康,吃得少寿命长是真的吗?

    咱们现在,营养比较过剩,人摄入热量比较高,所以现在不管是冠心病,高血压,还有糖尿病,发病的年龄,都日趋前移了,所以很多人就说应该吃得少,甚至以前我们这个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提出过,叫过午不食,因为这样是最健康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