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高血压病中医临床领域面临五大难题

高血压病中医临床领域面临五大难题

“高血压病”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慢性病,我国大约有1.3亿名该病患者。高血压病可以引起人体多部位、多器官的损害,如心、脑、肾,及血管的病变而致死、致残,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高血压病的记载,也没有等同的中医病名。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在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直到今日,代表我国参加世界高血压联盟的“中国高血压联盟”仍然将中医药方法排除在推荐防治方法之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这是因为在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领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这些难题不解决,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就得不到认可。

诊断难: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

由于高血压病大多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所以现代中医文献(包括高校教材)普遍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在书写病历时,中医诊断也往往或写眩晕或写头痛。然而,临床观察表明,许多高血压患者早期并不出现眩晕或头痛,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血压已经明显升高,有些患者的血压甚至已高达200/110毫米汞柱却仍不自知。

另外,即使出现眩晕或头痛,也并非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有时患者的血压已经降下来了,但症状却并没有减轻或消失,许多眩晕和头痛病人甚至是低血压。所以,用眩晕或头痛作为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显然不合适。

治疗难:病机认识不准确

自从高血压病名被引进到我国之后,许多中医前辈对其病机进行了探讨,大量文献资料(包括高校教材)普遍认为,高血压属于肝的病变,应该辨证为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治疗大多以平肝潜阳或滋阴潜阳为法。由于这种理论的误导,临床上许多医生在治疗高血压时,忽略了辨证论治的精髓,一见到高血压,就用平肝或滋阴潜阳的方法。有时甚至即使临床表现没有肝的症状,治疗也要加用一些平肝之品,导致治疗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从临床实际来看,许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病机往往不是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而是气虚或阳虚或痰湿或瘀血。前几年完成的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血压病临床研究”发现,临床上属于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的高血压病仅占45.84%,不属于肝的占54.16%,后者主要是气虚夹痰浊型,占38.89%。这个结果与传统认识相差甚远。

评价难:缺乏适合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标准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目标,西医主要关注血压是否降下来,西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降血压,疗效评价也是看服药后能否降压。当前在临床上也常把血压能否降下来作为评价中医疗效的“金标准”。

然而,中、西医的治疗原理有本质的区别。与西医不同,中医重在整体调理,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而并非针对血压。两者治疗原理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疗效评价指标本应该不同。此外,临床上还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血压达标了,症状并没有减轻或消失;反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了,血压却不达标。因此,以降压为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并不符合中医的特点,甚至导致中医药的疗效被否定。

科研难:中医难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

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历来被国家各重大科研项目指南列为重大疾病研究内容之列,但其科研课题基本被西医所垄断,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课题很难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获得立项资助。查阅近几年的“863”、“973”及“十五”、等的重大项目,很难见到高血压中医研究大课题的踪影。

之所以这样,一是中医辨证的规范性不被认同。辨证论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辨证标准是以症状出现情况为依据,不能正确反映高血压的实际情况。二是辨证论治与固定方药研究之间存在矛盾。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是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但过于灵活,缺乏重复性;固定方药(中成药)的研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体现中医的特色,导致市场上中成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多是昙花一现。三是疗效评价只注重血压的下降程度和症状的改善程度。前者恰恰是中医的弱项,后者又是软指标,不被西医认同。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远期疗效指标如防止高血压的并发症发生(治未病)、改善高血压的预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没有被引用到评价指标中来。

推广难:缺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任何科学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推广应用,中医科研也不例外。既往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大多可分为三类。一是机制研究,这种研究大多注重药物作用机制的探索,选用了不少先进指标,但由于背离了中医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成果难有推广应用价值。二是辨证论治研究,由于缺乏重复性和规范性,很难推广应用。三是中成药的开发研究,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一些中成药投放临床。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市场宣传大多背离辨证论治原则,有夸大疗效,包治所有高血压的倾向,导致成果推广应用的价值受到质疑。

综上所述,临床难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障碍当前应该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心主血脉”理论作为切入点,以中医的气血理论和血脉理论为基础,解释高血压的生理病理,从而探讨中医病名的诊断及诊断标准。而且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整体调理的优势,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符合中医药优势与特色的科研方法;开发有辨证论治特色的有效的中药新药。

猜你喜欢

  • 皮肤莫名瘙痒需注意

    有很多人好奇说,皮肤瘙痒怎么就跟恶性肿瘤扯上关系了呢?其实皮肤的瘙痒有的时候确实是有一部分恶性肿瘤,它的一个临床表现,它被界定为这种副癌综合症,也就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伴发症状。它是因为,有些恶性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组胺类活性物质,随着这种血液运

  • 反流性食道炎怎么调理

    那么如果长期的这种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得不到很好的救治的话,那么它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继而与食道恶性肿瘤发病密切相关,它也可以被视为这种癌前病变,那么因为平时的临床工作当中接触的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多,尤其是这种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所以说

  • 心脏供血不足会有哪些症状

    中医通常把这类疾病归结为胸痹心痛,或者是心悸怔忡等等。它主要的疼痛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心胸痹痛,通俗来讲叫心绞痛,或者是闷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者是刀割样疼痛。那么以绞痛和刺痛为多见。通常诱因都是因为劳累,比如说老年人早晨起来去早市儿,一

  • 如何避免清晨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如何判断脾虚还是脾湿?该怎样调理?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