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急性胁痛

急性胁痛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痛病症名出自《内经》。本节主界讨论起病突然,疼痛较剧,变化迅速的急性胁痛。针灸治疗,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胁病……皆久(灸)少阳温(脉)”。《内经》则更提及急性胁痛的治疗,如:“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素问·缪刺论》)。从《针灸甲乙经》到《神灸经纶》的一系列针灸医著中,均有关于胁痛的治疗,总的情况是,取穴重视远道穴与局部穴相结合而偏重远道穴,方法以针灸相结合而以针剌为主。

现代医学之胸胁部急性挫伤、急性肝炎之肝区疼痛以及急性胸膜炎之胸胁痛症侯等,均可归属此证范畴。

【病因病机】

胁痛之病因,包括跌仆外伤、情志郁结、湿热内蕴、痰饮停蓄等,导致气滞血瘀、湿热痰浊阻遏胁络,肝胆失于疏泄条达,不通则疼,发为胁痛。

【辩证分型】

急性胁痛可分三型,肝胆湿热蕴结在“黄疸”一节已作叙述,从略。

(一) 瘀血阻络

症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积块,脉象沉涩,舌质紫暗。

(二) 痰饮停积

症见胁肋剧痛,痛掣肩胛,咳唾稀涎,胸肋痞胀喘满,脉沉紧或沉弦,舌苔白腻。

【治疗】

(一) 瘀血阻络

1.治则:化瘀通络。

2.处方:膈俞、支沟、阳陵泉、期门。

3.方义:胁肋为少阳、厥阴二经之分野,故取手少阳之经支沟,足少阳之合阳陵泉,配肝募足厥阴之期门,以疏二经之气,活血化瘀通络;膈俞系血会,可理血活血。四穴合用,可条达胁肋之郁结,疏通脉络之瘀阻,自可消痛止疼。

4.治法;膈俞、支沟宜用气至法激发出向前向上针感,四穴均用泻法。

5.古方辑录

《普济方·针灸门》:“治胁支急痛。穴支沟”。“治胁痛。穴膈俞、中膂俞、窍阴、阳谷、颅囟”。“治胸胁痛不可忍。穴刺期门(针入四分,可灸七壮)、次针章门(针入六分,可灸七至七七壮)、行间、丘墟、涌泉”。

《针灸大成·卷九》:“胁肋疼痛:支沟、章门、外关。……复刺后穴:行间(泻肝经,治怒气)、中封、期门(治伤寒后胁痛)、阳陵泉(治挫闪)”。

(一) 痰饮停积

1.治则:祛痰通络。

2.处方:支沟、丘墟、章门、公孙。

3.方义:支沟系治胁痛之验穴;丘墟乃胆经之原穴,可疏调胆经经气,通达病所之郁阻;章门位于胁,为脾之募穴又属于肝经,能健脾逐饮,驱运胁络气血,加脾之原穴公孙,有化浊祛痰之功。

4.治法:章门平补平泻,针后加灸;公孙先泻后补,以泻为主;余穴均用泻法。

5.古方辑录

《标幽赋》:“胁疼肋痛针飞虎”。

《外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胸胁痛不可忍,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针入四分,次针章门二穴……针入六分,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次针足厥阴经行间二穴,足少阳经丘墟二穴,足少阴经涌泉二穴”。

《针灸聚英·卷二》:“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神灸经纶·卷三》:“胸膈痰壅:公孙。”

猜你喜欢

  • 知柏地黄丸适合什么样的人吃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

  • 黄芪提高免疫力吗

    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这样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代茶,去预防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呢,把握好它的适应症很关键,凡是由于脾肺气虚而出现气短,乏力,自汗

  • 补中益气丸适合人群

    为什么说补中益气丸是办公室人群的常备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过度的用脑和经常熬夜,很多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懒言啊,甚至于肛门下坠啊这些症状,这是中气耗伤的表现。而补中益气丸当中的白术、柴胡、人参、黄芪等这些药呢,可以益气

  • 吃辣喝酒就拉肚子怎么办

    很多人特别是男性啊,经常大便不成形,尤其是在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喝酒之后,症状会更严重,很多人第一反应呢是用止泻的药物,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有这种症状大多和肠道的慢性炎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这些疾病有关系,所以说不能只是止泻,

  • 大便干结吃什么可以通便

    一些便秘的人用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效果,可以推荐一个《四消丸》给大家。这个药呢出自于清代的《饲鹤亭集方》是由牵牛子、猪牙皂、大黄、槟榔等这些药物组成,能消痰、消水、消食、通便,适用于大便干结严重,体质壮实的便秘患者,对阴虚便秘和气虚便秘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