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

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

以脾胃为中心

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基于《内经》,形成于东垣,发展于景岳、薛己、叶天士等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阐发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精辟论点。在生理上,强调脾主升清;在病因方面,多责之于“阳气不足”;在治疗上,着重温补脾阳,升提阳气。

李家民深刻领会《内经》及东垣《脾胃论》的精神实质,并将其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儿科疾病的证治上。李家民提出了其主要学术思想——重点强调小儿“脾阳”,认为消化系疾病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的疾病,概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喂养不当、寒热不调或肠道外感染等因素,容易使小儿发生脾胃疾病,如积滞、泄泻、厌食、腹痛、便秘等常见病。又因小儿自我调节能力差,病机变化快,易虚易实,“脾阳易伤”,故容易出现“脾虚”,或病初为实证很快转化为“脾虚”的病机。故而成立了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病”专科门诊,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进一步发挥中医重视小儿体质的优势,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速愈。

基于重视“脾阳”的学术观点,李家民用药注重甘温之剂,取方多由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化裁而来。即使对于外感发热患儿,必须使用凉解之法者,也必强调用药尽量轻灵、轻宣,中病即止,不可过汗、过下,以免重伤脾阳。《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故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更应注重小儿之“脾阳”,顾护胃气;调理脏腑,培养元气。

论治小儿杂病以脾胃为先导

人以气血为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李家民认为无论何邪所侵,何脏所损,病久必伤脾胃,皆能困脾伤胃,而饮食、药物的摄入,运化、吸收、输布、排泄,全赖脾胃出入气机功能的强弱。《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由此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气血、脏腑,与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脾胃的这些特性,因此治疗各种疾病均须兼顾脾胃。《扁鹊心书》有“脾为五脏之母”之说,就是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李家民一贯强调治疗小儿各种疾病都应以调畅脾胃为重点,如小儿咳嗽,多因外邪袭肺所致,似与脾胃无关,然而却早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失健运,脾气不升,则痰浊壅肺,肺失宣泄而咳嗽反复发作。《医宗必读》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在解表宣肺之剂中仍应注重调脾和胃,以化痰理气,治病求本。

治未病亦重在调理脾胃

治未病最早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述,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涵。《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张仲景将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病理特点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正气亏虚,卫外机能未固,病邪每易从皮毛或口鼻侵入,加之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等因素,易外感六淫、疫疠等邪,而出现各种症状。而脾胃既是后天之本,又可充养卫气,以增强其防卫功能,抵御外邪侵袭。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春、夏、秋、冬四季,分主于肝、心、肺、肾四脏,而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即四脏中皆有胃气也。也就是说,脾胃在一年四季中对人体抗御外邪都起着重要的防卫作用,因此,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若脾胃健旺,身体强壮,则邪气不易入侵。可见脾胃调和,正气充旺则体质强健,抗邪抗病能力较强。由此可见,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方面。

针对中医儿科治未病,李家民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采用“补脾、运脾、醒脾”三步法原则,即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病后调理中,仍以“脾胃”为中心。防病之时以“补脾”为主,脾气在人体整个气机运化中处于枢纽地位,从生理上来说,脾胃本身有运化的功能,脾胃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得布,则全身气机气化得助,是保证人体健康无疾之路。故医圣张仲景曾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既病防变以“运脾”为要,因各脏器疾病皆可伤及脾胃,影响脾胃运化,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对症治疗中同时注意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向愈。《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病后调理重在“醒脾”,许多患儿在临床症状缓解或痊愈后,仍食欲差,身体虚弱,大多有余邪困胃,胃气不醒之证。醒脾即是祛除实邪之困遏,恢复健运功能,亦有诱导小儿开胃之意,临床多用轻清芳香走窜之品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李家民基于疾病瘥后“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之理,强调“节制饮食,以养脾胃”作为预防的原则。

李家民十分重视小儿饮食调养,认为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故其在行医中经常指导家长对小儿的饮食调护,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李家民主张治未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于滨)

猜你喜欢

  • 睡觉打呼噜是身体哪里出现问题了?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这样的患者,男性, 49岁,体型肥胖,他的问题就是睡觉打呼噜特别响,并且已经十余年了,吵得身边人根本睡不着,到后来他开始是不是被呼噜憋住,甚至被自己的呼噜憋醒,到了第二天出现就是我们这儿提到的头晕乏力,患者还有记性不好的表现

  • 更年期抑郁症如何调解

    那我们今天就就着这个问题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更年期是指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以后,那么这个年龄阶段一般是指45到55岁之间,由于生理状态的改变,大脑垂体神经,内分泌激素随之改变,从而引起了情绪,躯体认知等方面的改变。那么更年期的表现都有哪些呢?首先

  • 中医治疗肺结节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既往,她就有这种恶性肿瘤的家族史,所以说,她每年都定期的体检,那么在2020年年末的时候,她体检就发现肺脏的多发结节,较大的那个,已经达到了直径0.9厘米,所以说,她自己就非常的担心。那么她就来找到我,说通过中医中

  • 顽固性口腔溃疡是实火还是虚火?中医教你如何分辨

    这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困扰他的问题是顽固性的口腔溃疡很多年了,也应用了很多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反反覆覆,平时,口腔里面经常会多处溃疡同时发作,剧烈的疼痛影响到了他的生活,而且最主要。对他进食,也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影响,其他的,没有什么

  • 怕冷又爱发脾气,一拍身体就打嗝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她来找到我的时候,她直接跟我讲说杨老师,我患有的是这种临床的疑难杂症,疑难怪病。她说我的临床表现,就是你看现在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了,但是,我感觉全身特别的怕冷,尤其是腹部,腰背部怕冷的特别严重,像这个天,我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