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岭南中医》读后

《岭南中医》读后

关键词:《岭南中医》书评

近读沈英森教授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新版《岭南中医》,研读后,深感它是一要论述岭南医学史的好书,特色明显,受益菲浅。

1、填补空白

“岭南”、“岭表”之称始见于晋,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由于五岭山脉横亘湘赣与粤桂之间,形成一个特殊地域地理环境,不仅自然条件如气候、风土、物类与中原有异,而且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疾病、生产活动等人文与经济条件亦不尽相同。这些条件因素的长期组合、联系,与文化一样,医学亦具岭南地区特点,诸如重视岭南地区多发疾病的防治研究、重视岭南地区特产的中草药研究、重视汲取海外新知、勇于对外交流等等。岭南开发甚早,秦代经营已具规模,赵佗(?-137年)初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南海尉;秦末兼并桂林、南海、象郡而建南越国,汉初封为南越王,据广州考古发掘,当时的文明程度已相当水平。在医学方面继承发扬了祖国医学主流的优良传统,又突出了岭南地区特点,经过二千余年的演变发展,逐步形成了岭南医学。然而迄今研究岭南医学史的专著甚少,吴粤昌《岭南医徵略》用了将近30年时间广为搜集经史子集、地方志、医籍中的史科,为500余名岭南医家作传,开研究岭南医学史之先河,可谓贡献卓著。惜未能探索岭南医学史之全貌。《岭南中医》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它涉及岭南医学的源流、教育、专科特色、医学人物诸多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2、内容丰富

《岭南中医》首章概述了岭南医学的历史源流、古代医事制度、近代中医社团与中药行商组织、中医椠本与期刊、岭南中医特点;二章专述中医教育;三章论述中西医学交流,包括西洋医学的传人、中西汇通派医家与岭南中医的革新思潮;四至七章分别论述儿科、草药、针灸诸专科的发展与贡献;八章讨论医家、医案、医话,多选载原文,以按语分析,供人研读。通篇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多,占有史料丰富,是难得的研究岭南中医的工具书。

3、有史有论

全书引证宏博,检索文献不下数百种,除医籍、刊物之外,文史、方志、笔记、类书不少。在科学性方面有医籍的出版年月、医家出生地,病名多有古今对照,每章之后附有参考文献。在立论方面态度严谨,实事求是,审慎归纳。如以岭南中医特点提炼出四性:继承性,岭南医学是古南越人民族医学与中原主流中医学的融合;区域性,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在岭南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和人群体质的因地因时制宜与变通应用;务实性,岭南医家重临床、务实际、求疗效、讲方术而理论学说比较粗糙;包容性,岭南医学由于岭南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它是地方医学、中原医学与外来医学的混合。这些论点很为中肯,也引出发展岭南医学的方向。岭南医学源于祖国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有地域性特色,值得深入发掘与发展。因此《岭南中医》的问世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医家一读,既可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又能获得经验教训,理清方向,使之向前发展。“岭南”所该者广。我们希望《岭南中医》更多的吸收广西、海南的中医史,使之更臻完善与丰富。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广东,510315)靳士英

猜你喜欢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浅探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

  •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