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外科名方多用酒

外科名方多用酒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神效托里散、透脓散、代刀散、托里透脓汤、中和汤、犀黄丸、醒消丸、蟾酥丸、小金丹、四神煎、七星剑等这些外科名方煎服法中都提到了酒,并且有些方后注中还明确写到了“热酒……取汗”、“被盖出汗为度”、“醉盖取汗”。酒、热、汗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外科疾患从表解当为捷径,解表多以得汗为标志,热酒可助“通经之结,行血之滞”,这就是许多传世外科名方中用酒的意义。

五版方剂学教材中讲连翘败毒散时,言其主治为“伤寒汗下不彻”引起的“邪结耳下硬肿,名曰发颐”。如果汗下可以“彻”的话是否一些外科疾病就无从产生了呢?如果这样认识,对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就走到了“治未病”的境界。很多外科疾病的前驱症状都是表证,如果在表给予恰当的治疗的话,就不会有“汗下不彻”产生的疾病后果了。相对于下法来讲,汗法与外科疾病关系更加密切。

用酒的方法和取汗的标志目前中医外科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医者更容易关注银花、连翘之类与西方医学“消炎”吻合的药物,而对于这些药物使用的方法、得效的标志等体现中医思维的细节却不太重视。《王绵之方剂学讲稿》一书中这样提醒:“银花……与黄芪一起用,出汗更明显,所以它就是透毒的,把病邪透出来。银花有个发汗解表的作用……”“银花……在用于痈疽肿毒时宜大量,也能发汗透毒。疔疮的毒比较厉害,所以要清而透,量要大。用酒煎服就是助它的药力,因为它要通经脉,把气血疏通开,用酒助药势更好地活血脉”。

用酒的目的在通,通经脉、通气血,这也是治疗可以获得长效的保障。传统的中医外科即使使用清热解毒药物的时候也会注意其配伍方法,注意轻煎饭后服,注意其用酒煎或者用热酒送服,注意其取效的标志为汗,就是这些细节在银花等药物的使用上刻上了中医的烙印,起到不仅治标,同时护本的效果。如果忽略了这些,只剩下天然药物的使用,还能算中医吗?

猜你喜欢

  • 清淡饮食指什么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健脾又祛湿,这样才事半功倍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根据体质饮食调理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

  • 健脾除湿两味药

    有些朋友寒湿重,头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时还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转化成人体需要的精华和能量,而是变成了废物堆积到身体,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湿淤阻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