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乾隆养生法之探究

乾隆养生法之探究

腹常旋、肛常提:“腹常旋、肛常提”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保健方法,乾隆也非常推崇这种方法,并将其归入他的养生歌诀。其实早在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中已有这方面的介绍,因其应用简便、经济,平稳可靠,所以古今养生家对此均十分重视。

祖国医学认为,腹部是任脉行经路线,它的络脉散布于腹部,任脉有交通阴阳的作用,又有“生养之本”之称和“主胎胞”之功,因此“腹常旋”有助于人体的阴阳交会,改善脾胃功效,以及帮助人们的生育、生殖、生长。

旋腹的方法,常取坐式进行自我按摩,操作时,先用左手掩压命门穴(即神阙穴处),再用右手围绕肚脐四横指周围轻轻回旋擦摩二十次,再换右手掩压命门穴,左手围绕肚脐四横指周围轻轻回旋擦摩二十次,共计四十次.肚脐下二横指为气海穴,下四横指为丹田穴,是任脉经的二十主要穴位。脐旁三横指为天枢穴,脐上三横指为下脘穴。如能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叫调节脾胃,强壮身体,对男女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病,像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尿闭、遗尿以及腹痛、泄泻等症均有疗效,特别是丹田穴的按摩,对促使正气的运行,甚为有益。

有关“肛常提”,古人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肛门和会阴部在人生发展中的不平衡,并有意识地企图改变这种薄弱状况。例如;我国古代医学家曾提出“地门常闭”。武术界也明确提出要锻炼这一部位。太极拳提出要“调裆”或“裹臀调裆”;形意拳提出“提肛裹胯”、“谷道(即肛门)内提”:八卦拳贝樱求“紧裆收胯”或“肛门要上提”等等。实践证明,骨盆底诸肌也会和臀腿部肌肉一样,通过锻炼会变得坚实有力,这对于肛门的保健极为重要。

现代医学也观察到,人体因久坐、久站,肛门部常常出现水肿、瘀血而引发静脉屈曲成痔,以致肛门括约肌代谢减弱,收缩无力。括约肌松弛可致肛门失禁、内痔脱出,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出现。“肛常提”能预防和治疗肛门直肠疾病、胃肠道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特别是活动少的人以及老年人作提肛运动更为重要。

“肛常提”的方法,无论站、坐、卧均可,当吸气时,用力收缩肛门,尽量将肛门向上提起;呼气时则尽量放松。如此反复15~20次不等。最好再配以下蹲、起立等活动。该练习不受年龄限制,每天不少于进行三次,多者不限。有便秘者更应坚持锻炼。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内痔、混合痔、脱肛者均可锻炼,但当急性感染时,应在炎症控制后方可进行。

“腹常旋、肛常提”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用柔和、轻松之力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读者不妨每天抽出少量时间加以习之,你一定会在自己身上得到健康的回报。

摘自:《上海中医药报》文/史晓岚李宝勤(江湾医院)

猜你喜欢

  • 萎缩性胃炎为什么越来越好治了,中医来跟大家说说大实话!

    萎缩性胃炎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也不需要那么多担心。之前说过就是萎缩性胃炎,我们把你监测十年, 20年, 30年,你也没有癌变,也不会癌变,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监测呢,身体出现异常症状的时候进行一些调理,那么再一个就是饮食生活方式要做一些共同的

  • 胃息肉就是癌前病变吗?应该怎么调理

    在临床跟患者交流的时候吧,有时候有一些误区,比方说就感觉胃息肉就是癌前病变,一定要把它切掉。其实跟大家说一下,在临床上85%到90%的都属于胃底这个腺体息肉,那么这类胃息肉胃癌的几率是非常低的。那么所谓的胃息肉啊,一般来说是发生在胃壁里面的

  • 萎缩性胃炎中医能调理好吗?

    怎么才能够控制萎缩性胃炎不进一步发展,那么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很久远的一个话题,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吧,整个医学啊都在研究这个萎缩性胃炎啊,因为当时发现这个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率,当时的研究方法呢也比较简单,由于萎缩性胃炎当时认为就是缺少胃

  • 肝气郁结,心烦爱上火,这样改善最有效

    大家去看中医经常会听到肝气郁结这个词儿,那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在目前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吧,生活一些节奏问题,所以说肝气郁结的人确实比较多,年龄大,年龄小都有,那么肝气郁结呢,其实中医这四个字其实分很多种,比方说肝郁脾虚啊,肝郁肾虚啊,还有肝

  • 大便排出费劲,这四种症型看看你是哪一种

    在临床上会遇到许多这个排便困难的人,尤其是有一些患者大便并不是很干燥,也没有成块成球,甚至大便是条状的,或者是不成型的,但是呢,去了厕所以后呢,却便不净使劲又排不出,那么有时候这样患者会一天去好几次厕所,甚至七八次厕所啊,严重影响了这个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