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体验“天灸”

体验“天灸”

七月流火,热浪袭人,但对于喜夏恶冬的人来说莫不是个好节气,那些畏寒怕冷的人置身于这热潮中,热气由肌肤筋肉再达内脏骨髓,全身的阴寒之气渐溶渐消,令人通体舒坦。

但阳盛体质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寒在骨髓的滋味。笔者就是这样一个案例,身为中医,对自己体质了解甚清,经常吃附子理中丸类温补药,可仍然逃避不了吃一口生冷受点凉就咳嗽、拉肚子的遭遇。于是给自己贴了个大椎穴(该穴有补阳作用)、天突穴(有止咳利痰作用)、双太渊穴(有补肺作用)、双足三里穴(有强身健体作用)。一个小时后,局部渐渐发热,两个小时后,全身开始发热,咳嗽停止;三个小时后,身体有如被太阳所烤,暖乎乎的。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天灸”。原来是古代中医模拟天上太阳给那些身体缺少阳气的人再造一个“小太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古人将人体阳气比作天上太阳,这就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达。

试想,古人要模拟天上太阳给人体补阳时,一定会选好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来说,天时当然要选热天,借天之阳气补人体之阳,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地利要选择当地阳气最旺之时(笔者认为全国上下不必都拘泥于每伏第一天,只要是当地最热之时就可),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选择寒证热治;人和就是诊者应该选择正规医院,经有经验的医生正确诊治。试想,如果您本身是个阳盛阴虚体质者,医生再给你补阳,岂不是火上浇油吗?所以,中医治病,什么时候都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那么,“天灸”到底是什么呢?

天灸是中医灸法的一种,最早见于《针灸资生经》,近代又称发泡疗法,因贴药后局部充血、起泡,有发热感、灼痛感。天灸即用精选的一些中药磨成粉状,以姜汁调成膏状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

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血清总补体含量、改善血黏度并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虚寒性哮喘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使一些与临床疗效显著相关的指标接近正常。同时,还有很好的解热抗炎作用。中医学则认为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吕沛宛)

猜你喜欢

  • 饿久了就不饿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饿的原因啊,是因为我们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人体的体内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那么人就会感到饥饿,正常的情况下,人应该补充食物,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食物,人就会感到越来越饿,就好比车没油了,我们需要去加油才能开车,同样道理,胃里没有

  • 气血亏虚,先补气还是先补血?

    这是一个46岁的女性患者,她来的时候啊,主要症状就是这个,偏瘦,身体还特别困窘,每天觉得昏昏沉沉的,然后自己感觉呢,身体就是特别发凉,然后乏力,还容易紧张啊,入睡难,多梦,头昏昏蒙蒙的啊。眼睛他自己感觉是有点肿,但是不是明显浮肿那一类。然后

  • 脾胃不好,中医常用这三种方剂,看看适不适合你!

    那么首先第一个呢,就是四君子汤,我们叫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虚的啊,在方剂学当中,补气虚的第一方就是生猪、茯苓、甘草四味药,那么这个可以补人体气虚,这里边呢,我要跟大家说一个是中医这个补气呀和祛湿的关系,一般来说,气虚容易生成湿气,湿

  • 肝郁脾虚反反复复,用药没效果,看看老中医怎么调理!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50多岁的一个女性,她来的时候跟我说,就是这个体质状况,就是怕冷,乏力,有时候打嗝嗳气,有时候呢还有胸闷,总爱跟这个女儿生气,这母女俩也总吵架,晚上呢失眠,她这个。情况啊,他之前呢,到那个诊所去看过中医,也吃过一段时间中药

  • 手脚冰凉,肚子总咕噜噜响怎么回事?

    今天我继续跟大家分享临床案例,这是一个女性患者, 59岁,她的主要症状呢就是口粘腻,口渴口干,颈肩腰痛,还有那个大便粘呢,肠子咕咕响,怕冷,移动的呢就汗出,入睡困难,多梦啊,有时候经常做噩梦,眼前还有飞蚊症,容易眼睛流泪,还有手指麻,手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