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天热吃冷饮 不同体质有宜忌

天热吃冷饮 不同体质有宜忌

虽近立秋,天气依然炎热不减。很多人躲在空调房间里,美美地喝上一杯冰镇饮料或吃上一支冰激凌,觉得非常惬意。其实,在吃冷饮之前,大家都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随心所欲地对冷饮大快朵颐?否则,不但不能消暑解渴,还易引发一系列疾病。

脾胃虚寒

长夏主脾土,湿热正是当令之时,脾胃虚寒体质的人易发生脾胃不和,运化失常,也就容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过食生冷是脾胃虚寒者的一个重要诱因,阳虚阴盛,寒从中生,逐渐就造成寒凝气滞,而阴寒之气内盛,则水湿不化。就会产生腹胀纳少,腹满食减,胃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进食冷饮,尤其是性大寒的冰镇西瓜,否则会引起胃内寒气过重,影响肠胃功能,导致腹痛、腹泻。

脾虚

脾主消化吸收,其功效为传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脾虚指脾功能不足,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脾“喜暖而恶寒”,如果长期或大量食用寒凉的食品,久而久之,脾气会受损。过食冷饮,会加重脾虚症状,同时,脾气虚会还导致五脏气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因此,脾虚之人应当节制冷食,对于冷饮之类,更应敬而远之,尤其要注意不可在早晨刚起床后或晚上睡前喝冷饮,否则会加重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阳气虚弱

阳虚,因疾病所在的脏腑不同而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症状,一般都有手脚发凉、喜暖和舌质淡白、脉缓等特点。对阳气虚弱的人来说,夏季是一个不错的补养时机。可以通过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之机,多服用温热补阳之品,便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这类人在夏季不知保养,过食冷饮,就会使阳气受损,引发腹痛、腹泻以及咳嗽气喘等疾病。有些女性素体阳虚阴寒,更不宜多吃冷食。

特殊人群

婴幼儿和老年人属于特殊人群,对于吃冷饮更应慎重。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绝对禁食冷饮;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其黏膜血管及有关器官对冷饮的刺激也不能完全适应,因而也要忌食冷饮,否则会引起腹泻、腹痛、咽部不适、咳嗽气喘等症状,甚至还有可能诱发扁桃体炎。由于孩子的胃血管比较敏感,冷热的刺激很容易引起胃血管的收缩,经常吃冷饮,还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胃。

老年人的消化道功能已经明显减退,对冷饮的耐受力也大大降低。吃冷饮不当,会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的紊乱,过食还可能诱发更严重的疾病。对于体质虚弱的高龄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肾病的老人最好禁食冷饮。

女性在月经期也要慎食冷饮,否则会引起盆腔脏器小血管收缩与痉挛,从而产生痛经乃至虚脱等现象。孕妇在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代谢异常。多吃高脂冷饮很容易引发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其次,吃冷饮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孕产期时人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非常大,冷饮容易刺激胃肠道和消化道,会影响孕妇对营养的吸收,进而影响胎儿。

此外,还有那些正在进行冬病夏治、服用中药的人也要尽量远离冷饮,以免对治疗造成不良影响。(唐凤碧)

猜你喜欢

  • 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中医治养结合效果好

    那么它这些特征出现以后呢,有一些患者会伴有这个肠上皮化生,还有一些不典型增生,随着这个现在这个生活水平地提高啊,胃肠镜的普遍开展,它的发病率还有他的检出率都逐年上升,那么我们中医认为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呢,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程比较

  • 免疫力低,常年小病不断,究竟该如何提高?

    这个免疫力啊,其实不光是西医的名词,在中医《黄帝内经》上说的是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你的免疫力充足,外部有的邪气呢,就不可能干扰或者侵袭你,经常生病呢,归根到底还是体内的正气不足。尤其指的是一些慢性病。因为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 身体没病,就是浑身没劲,是这三大原因导致

    今天跟大家说一说,那么从中医角度来说,主要就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我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么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呢天生可能就是虚弱一些,有些人是因为后天因素,包括房劳过度啊,或者是工作上过于劳累啊,操心

  • 气血不足补好这三点,让我们元气满满

    那么中医来说呢,气和血是人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看一个人呢,有没有精气神啊,主要是看这个气血是否充足,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气血不足啊,就会导致许多疾病,就会产生许多临床不适的表现,那么我们一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这个补气血的枸杞啊,大枣啊。

  • 左归丸,右归丸到底补什么?千万别用错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出自于《景岳全书》的左归丸和右归丸的异同。那么首先我们来看左归丸这首方子主要解决的是真阴亏虚之证,那这首方子是张景岳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的,那么因为此时的患者是一个真阴亏虚,六味地黄丸只是解决了肾阴不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