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温疹兼喉痧

温疹兼喉痧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沈姓学生,年十六岁,于仲春得温疹兼喉痧证。

【病因】

因在体育场中游戏,努力过度,周身出汗为风所袭,遂得斯病。

【证候】

初病时微觉恶寒头疼,翌日即表里俱壮热,咽喉闷疼。延医服药病未见轻,喉中疼闷似加剧,周身又复出疹,遂延愚为延医。其肌肤甚热,出疹甚密,连无疹之处其肌肤亦红,诚西人所谓猩红热也。其心中亦自觉热甚,其喉中扁桃腺处皆红肿,其左边有如榆荚一块发白。自言不惟饮食疼难下咽,即呼吸亦甚觉有碍。诊其脉左右皆洪滑有力,一分钟九十八至。愚为刺其少商出血,复为针其合谷,又为拟一清咽、表疹、泻火之方俾服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玄参(六钱)天花粉(六钱)射干(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碎)浙贝母(三钱)青连翘(三钱)鲜芦根(三钱)甘草(钱半)粳米(三钱)共煎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

翌日过午复为诊视,其表里之热皆稍退,脉象之洪滑亦稍减,疹出又稍加多。从前三日未大便,至此则通下一次。再视其喉,其红肿似加增,白处稍大,病患自言此时饮水必须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滞碍似又加剧。愚曰︰此为极危险之病,非刺患处出血不可。遂用圭式小刀,于喉左右红肿之处,各刺一长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觉呼吸顺利。拟再投以清热消肿托表疹毒之剂。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天花粉(六钱)赤芍(三钱)板蓝根(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细)生蒲黄(三钱)浙贝母(三钱)青连翘(三钱)鲜芦根(三钱)共煎一大盅半,分两次温服。

【方解】

赤芍药,张隐庵、陈修园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纹理甚粗,与园中所植之芍药根迥异也。然此物出于东三省,愚亲至其地,见山坡多生此种芍药,开单瓣红花,其花小于寻常芍药花约三倍,而其叶则确系芍药无疑。盖南方亦有赤芍药,而其根仍白,兹则花赤其根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贝治嗽,不如川贝,而以之治疮,浙贝似胜于川贝,以其味苦性凉能清热解毒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其病脱然全愈。

【说明】

《内经》灵枢痈疽篇谓︰“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此证咽喉两旁红肿日增,即痈发嗌中名为猛疽者也。其脓成不泻则危在目前,若其剧者必俟其化脓而后泻之,又恒有迫不及待之时,是以此证因其红肿已甚有碍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红肿遂愈,此所谓防之于预也。且化脓而后泻之,其疮口恒至溃烂,若未成脓而泻,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喉证原有内伤外感之殊,其内伤者虽宜注重清热,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连翘是也。由外感者虽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表散以辛凉,不宜表散以温热,若薄荷、连翘、蝉蜕、芦根诸药,皆表散之佳品也。或有谓喉证若由于外感,虽麻黄亦可用者,然用麻黄必须重用生石膏佐之。若《伤寒论》之麻杏甘石汤,诚为治外感喉证之佳方也。特是,其方原非治喉证之方,是以方中石膏仅为麻黄之两倍,若借以治外感喉证,则石膏当十倍于麻黄。若遇外感实火炽盛者,石膏尤宜多加方为稳妥。是以愚用此方以治外感喉证时,麻黄不过用至一钱,而生石膏恒用至两余,或重用至二两也。然此犹论喉证之红肿不甚剧者,若至肿甚有碍呼吸,不惟麻黄不可用,即薄荷亦不可用,是以治此证方中止用连翘、芦根也。以上所论者,无论内伤外感,皆咽喉证之属热者也。而咽喉中之变证,间有真寒假热者,又当另议治法。

猜你喜欢

  • 夏季养生勿发怒

    黄帝内经讲呢,“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意思呢,就是说夏季啊,要保持我们心情愉快,切勿发怒,使精神之华英,适应夏气,否则呢,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我们心脏,到秋天呢,容易发生疾病。

  • 易疲劳免疫力差怎么办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

  • 感冒喝冷水会更严重吗

    当我们身体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千万别再喝冷水!《灵枢》记载,“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说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韩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 夏季感冒怎么治最有效

    夏季感冒与其他季节不同,夏季呢,天气湿热,我们又喜欢在空调房里面吃西瓜、冰棍,这个时候容易形成外感风寒夹湿证。有个治疗暑湿感冒的方剂叫香薷散,出自《温病条辨》香薷九克,白扁豆、厚朴各六克煎煮。此方呢,在治疗暑热的同时,还能兼顾脾胃,祛脾胃之

  • 戊肝病毒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需提前进行预防

    所谓病从口入,戊肝病毒会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的经消化道传播。大多数人呢,被感染后会出现恶心、疲劳、胃口不好、黄疸等症状。不干呢是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次它还会通过接触母婴血液等进行传播。而戊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