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切脉”辩

“切脉”辩

由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尊古尚玄好巧的流弊和西方科学实证量化思想的两相积存,故对切脉存在着或过分推崇迷信或质疑反对甚至堂皇弃之的言行。那么,我们当取何种识见方较中肯呢?

对于悬丝切脉的传说,窃以为在避讳森严的古代是较有可能实际存在的,但从文献记载之寡及后来并未成为中医诊脉的主式来看,“牵线搭脉”更多则是个别医师在特定情势下的特殊取巧之为,故其在学术抑或实践上都无多少实际意义存在。

有人说,好中医应该切脉知病而无需病家开口。窃以为此说不正确。这是因为:首先,中西医有着各自不同的病名系统和定义内涵,两者的病名除了少数如疟疾、痢疾等名实皆同外,在大多情况下皆非可以直接对应的同一概念。如西医的糖尿病中医叫消渴,但消渴并不仅仅指糖尿病,故欲以中医之脉而准确切出西医的病名是对中医的误解。其次,切脉切的是脉搏跳动的状态,即脉象。它可由一脉也可由数脉兼合而成。脉象的意义只反映机体所处的某种状态,而不是某病的直接对应。譬如滑脉,它一般反映的是痰湿、食积、实热等的病理状态,而这些状态既有可能并存于一人,也可能单独存在,还可分别存在于中医的多种疾病中。相反,即使得了相同的病,但在不同人身上也可出现其他脉象,更何况滑脉还是青壮年的正常之脉。如孕妇多会出现滑脉,但如把男士或姑娘之滑脉也因此而断为怀孕,则不仅荒唐甚至会惹祸。再则,中医之脉还有常人不知的与病不符的所谓假脉的存在,因此早有“舍脉从证”的古训。到了现在还出现了“无脉(证)可辨”的一些病,如乙肝、艾滋病等。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都是以辨证而非辨病为重心的,故切脉切的只是可供辨证的依据,而并非中西医的具体病名。即使你水平高超而切出病家得了中医的腹痛病,但怎么可能进而判断出其在西医多个系统中许多疾病的具体归属与性质呢?

有病家会说:我以前看过的老中医真能准确说出我的毛病。其实病家有所不知:医生道出的大多只是病家的症状而更多并非疾病的诊断。当然,在对不能言语的病家的诊断中,单倚切脉的情况较多出现,但这一因所病单纯不杂,二是病因急重而主要矛盾突出病机简明,三是借助了相当重要的望诊闻诊等其他手段。故此现象不能成为切脉可以知病的普遍性依据。至于网上介绍有一业外研脉之士可以凭脉而准确讲出所患的西医之病,对此我抱持大体相信但不全信的态度。因为寥廓天地之间奇才总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这种唯测西医之病是务的切脉其实已异化为西医的诊断手段,在本质上已不再属于原来的中医了。尤需着重说明的是:切脉只是诊断手段之一,而诊断与治疗既非同一概念,更非两者水平的必然等同。故纵然诊断出了疾病,也不能替代和完成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至于脉(舌)象仪的推广,我是赞成的。只是不能因此而尽弃了脉学的实践与领悟,因为脉对于中医的意义已经越其本身了。

中医诊病靠什么?对切脉应取何种态度?窃以为应靠“望闻问切”四诊的综合分析以及医师的智慧与经验。王叔和在《脉经》中说:“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意思是说,即使医技十分精妙的“神医”——和、扁鹊与张仲景在诊病时也不是仅凭诊脉,而也要反复思考和傍借病家的症状和体征的。李时珍也在《濒湖脉学》中说“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医欲令其全,非四诊合参不可”。由此可见,切脉的作用是重要但有限的,自古至今单凭切脉而治病皆非中医的主流与本相。但若因此而否定甚至干脆弃之者则离中医已经太远了。

猜你喜欢

  • 空腹吃水果有什么危害

    空腹吃水果伤胃?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空腹吃水果,感觉空腹吃水果会伤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水果容易消化,而且含有的果糖基本都偏中性,空腹吃也不会伤胃。但是要注意,空腹吃水果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吃太凉的,这样可能会伤胃。

  • 吃素能减肥吗

    吃什么不等于长什么,吃肉不等于长肉,吃素不等于你就会变瘦。比如面条、米饭之类的都是素食,只吃这些是不会变瘦的,相反还容易变胖,而且营养也跟不上。因为素食里面的一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被我们吃进去之后转化成了糖,然后这么多的糖堆积在你的身体,你

  • 头上针灸后多久可以洗头

    如果患者体质比较强壮,身体素质较好,抵抗力较强,没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此时不易发生感染。若针灸后几个小时后进行洗头,且洗淋浴,流水时间较短,尤其是男性患者,头发干得比较快,此时洗问题也不大。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若头发过长,且洗头时间

  • 扎针灸痛不痛

    针灸痛不痛?每个人的个人感受不一样,在针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疼痛,特别是在进针,也就是用针灸针刺破人体的表皮,把针灸针刺入人体的穴位的过程中是有痛感的,但是这种疼痛通常比较轻微,会控制在人体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当进针之后,通常会进

  • 拔罐时间多久为宜

    拔罐时罐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陶制火罐,玻璃火罐外,流行的家用拔罐器使用也很方便。各种材质的罐负压力度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以每次拔罐10到15分钟为宜,因为每次拔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或者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