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药治“红眼病”

中药治“红眼病”

陈金伟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进入春季以后,又到了“红眼病”的多发季节。本病中医俗称为“红眼”、“火眼”;现代医学称为“急性流行性结膜炎”,是以结膜充血、脓性黏液及脓性分泌物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好发于春、夏、秋季,通过接触传染。发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有自愈趋势。本病在中医学属于“暴风客热”范畴。

一、风重于热

症状:痒涩刺痛,羞明流泪,眼眵清稀,眼睑微肿,结膜充血。兼见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解表,兼以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柴胡12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12克,前胡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薄荷6克(后下),川芎12克,白芷12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壳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风邪不盛,可去羌活、独活。

中成药:可口服防风丸、荆防败毒散、伤风祛毒胶囊、热退眼通片等。

二、热重于风

症状:眼痛难睁开,怕热畏光,眵多黄稠,热泪如汤,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兼见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兼以疏风。

方药:泻肺饮。石膏20克,黄芩12克,桑白皮12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12克,栀子12克,羌活12克,连翘12克,木通9克,赤芍12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枳壳12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泻火通便。

中成药:可口服解热祛风冲剂、清热泻火丸、清火栀麦片、眼疾灵散等。

三、风热并重

症状:眼部灼热赤痛,刺痒交作,怕热畏光,泪热眵结,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甚则遮掩角膜;兼见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防风通圣散。荆芥6克(后下),薄荷4克(后下),防风12克,麻黄6克,大黄12克,芒硝12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滑石粉12克,甘草6克,桔梗12克,连翘12克,石膏20克(打碎),木通6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便秘甚,加芒硝,以助泻火通腑;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中成药:可口服伤风清热颗粒、小柴胡冲剂、和解退热散等。

四、邪热伤阴

症状:病后日余,眼干涩不爽,结膜充血;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

方药:养阴清肺汤。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门冬12克,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打碎),薄荷12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结膜充血较重者,加地骨皮、菊花、桑白皮,以加强清肺热、利肺气之功。

中成药:可口服六味地黄丸、枸菊地黄丸、阴虚清热冲剂、潮热蒸骨散等。

猜你喜欢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