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也谈“二阳之病发心脾”

也谈“二阳之病发心脾”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养心脾以调月经》一文,文中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认为“月经失调多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虚化源不足,冲任失养,心气不足,不能奉心而化赤为血,而致形体消瘦及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百思不解。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均为“二阴”,何来二阳之说?余即重温旧课,查阅资料,以求正解。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经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目前对此段经文的解释,多认为病起于忧思劳神,七情郁结,致心脾受累,气结火郁,营阴暗耗,然后造成一系列病变。这种观点在医界也颇为盛行。如唐笠三有《二阳之病发心脾论》称:“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其病发于心脾,盖因思为脾志,而实本于心,其始也,有不得隐曲之事,于是思则气结,郁而为火,以致心营暗耗,既不能下交于肾,脾土郁结,又转而克肾,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无非肾燥,而血液干枯也。且夫脾有郁火,则表里相传,胃津也涸,大肠为胃传道,故并大肠而亦病也,此二阳之病,当以燥火之证言,在胃则为消,为格,在肠则为闭,为鞭,至于胃腑既燥,而脾无以行其津液,则为风消。”

医家王冰认为“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传入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大肠病甚,传入于肺,为息喘而上贲,然肠胃肺脾,兼及于心,三脏二腑,互相克薄故死不治。”说明始病在阳明,延及于心脾,致精血匮乏,不能为隐蔽房帏之事,久则水亏火炎转生他病。王冰此论较合《素问》原意,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医家张子和也说:“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子二十上下而血不流皆二阳之病也。”张子和认为临床中多种虚劳的病根即是《内经》之二阳病,病根在痰瘀蕴结肠胃,致心脾受困,精血无以化生而为虚劳内热,月事不行。治病必求于本,当以清涤胃腑为主,以涌泄法治之。

猜你喜欢

  • 肝郁脾虚反反复复,用药没效果,看看老中医怎么调理!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50多岁的一个女性,她来的时候跟我说,就是这个体质状况,就是怕冷,乏力,有时候打嗝嗳气,有时候呢还有胸闷,总爱跟这个女儿生气,这母女俩也总吵架,晚上呢失眠,她这个。情况啊,他之前呢,到那个诊所去看过中医,也吃过一段时间中药

  • 手脚冰凉,肚子总咕噜噜响怎么回事?

    今天我继续跟大家分享临床案例,这是一个女性患者, 59岁,她的主要症状呢就是口粘腻,口渴口干,颈肩腰痛,还有那个大便粘呢,肠子咕咕响,怕冷,移动的呢就汗出,入睡困难,多梦啊,有时候经常做噩梦,眼前还有飞蚊症,容易眼睛流泪,还有手指麻,手指和

  • 春季肝火旺盛,这五大症状,可千万别不当回事!

    大家好,春天呢,中医认为属木,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些树木啊,草木啊都开始生长发芽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人体呢,也会出现这个木气偏旺的情况,人体的木呢,中医认为对应着我们的肝,肝属木,这个时候肝木偏旺,郁而化火的情况比较多见了,那么最近呢,

  • 口干,口苦,口臭,伴有大便干结,中医帮你祛除胃热

    这个患者是一个小患者,21岁,马女士,她是一个学生,她来的主要就是口臭,牙龈愿意出血,早晨起来口内出血比较明显,自己刷牙呀,漱口就觉得口里边儿有腥味儿,平素呢她吃饭是喜欢吃冷饮,大便还常常干燥,有点面红目赤,那么看她的舌象呢?就是舌红苔薄黄

  • 经常睡不着,乏力,四肢发冷,易惊醒

    那么首先一点,大家要辨别自己是不是失眠,有一些人呢,可能最近出现了一些烦心事儿,或者是感觉生活上有些不如意,但是过两三天解决之后,那么就可以正常入睡,那么这些人群呢?我们可以不把它当做失眠,换句话说,偶尔出现的一两次失眠,大家不要去紧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