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并在其生成、输布过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气能生津,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散精"运化水谷精气。故脾胃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二)气能行(化)津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脾、肺、肾、肝等脏腑的气机正常,则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若气的升降出入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而受阻,称之为气滞水停。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亦随之而不畅,称作"水停气滞。"另外,气与津液两者的病变常互相影响。故临床治疗时,行气与利水之法须并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津

津液与血,同属液态物质,同样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才能防止其无故流失,并使排泄正常。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等病理表现。临床治疗时,亦应采用补气之法,使气能固摄津液,病则获愈。

(四)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当发生多汗、多尿及吐泻等津液大量流失的情况时,气在体内则无所依附而散失,从而形成"气随津脱"之病证。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则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因此,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的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此类出血病证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

(四)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去依附,则可浮散无根而发生脱失。故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因此,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津液渗入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也多相互影响。例如,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容量之不足。而脉外之津液又因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可见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表现。反之,津液大量耗伤时,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病证,不宜采用发汗方法。而对于多汗或吐泻等津液严重耗伤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此即"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猜你喜欢

  • 为什么有的人到夏季也会出现怕冷的症状?

    大大家都知道我如果我们冬天怕冷是正常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夏天也怕冷呢?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说一说,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那么今天呢,就看了一个患者,就是特别怕冷怕风,然后夏天也要穿上棉服,那么现在又要到夏天了,其实有些人呢

  • 患者胃痛症状日久有下坠感,伴有肠鸣腹泻,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女性患者,44岁,胃疼这个毛病很多年了,有时候隐隐作痛,有点还有呕吐,有时候反酸,饮食也下不去,觉得胸脘部就是比较胀闷,腹中有时候肚子咕噜咕噜响,她自己感觉就像打雷那么响,大便有稀溏的,每天呢有三四次,然后身体还是比较消瘦,气短愿意

  • 一虚就吃六味地黄丸?分清是哪种虚很重要!

    关于中医药这个应用这块儿啊,我建议大家还是用中医辨证更精确一些,我不建议大家随便就去吃这个六味地黄丸。那么中医讲究这个辩证啊,虽然它是一种宏观医学,但是辨证施治这块儿,通过这个辩证呢,更精准一些,不光有利于用药的疗效,有利于就是辨清患者的体

  • 胃脘部灼热胀痛是什么原因

    今天讲这个患者是李女士,61岁,它的主要表现就是胃脘灼热胀痛有四年了,近一个礼拜是比较加重,她有这个胃脘部灼热胀痛,然后还有这个胸部一个痞满,觉得胸闷,类似于胸闷的感觉,还有点恶心有干呕,有反酸。那么胃镜检查呢,她就是一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期

  • 排便困难,大便干结千万不能忽视

    大便排出费劲,这一类患者呢,常常是四五天不排便一次,有时候就感觉这个大便呢,在肛门口就是排不出来,甚至严重的患者呢,排便一次以后,肛门部都有坠胀感,最严重的患者就是脱肛了啊,由于这个过度用力吧,就是出现直肠脱垂,脱出肛门之外,那么今天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