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琐谈通假字

琐谈通假字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阅读古医籍首先要识字。识字,破通假最重要,也最难。故学者均认为,不能破通假无法读古书。其中最难,又以必须懂得上古音知识为条件,即朱俊声所言“不明古音者,不足认识假借”。

各种古汉语教材均有介绍通假字的章节,但侧重点不尽相同,需全面学习才能系统掌握。

从用字的角度看,通假字和假借字往往被书中统称为假借字,其实两者有区别。前者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所代替的语言现象。如《扁鹊传》中“能使良医得蚤从事”,蚤通“早”。“早”是正字,在此句中却搁置不用,反而临时借用同音字“蚤”来代替,但正字的“早”并未废用。如出现本字与借字之间古今发音有别时,则按“声随义转”之原则,读字义之音,这就是通假字发音之原则。如“因唏嘘服臆”句,服,通“愊”。其义为“愊臆”,故“服”读【bì】,而不读【fú】。此处改音,是指当作通假字用临时的读音,而不能形成固定的正式字音。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是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加以标记。如新、旧、难、易、之、而、其、焉等字,这些字所标记的常用意义,没有本字”。它是一种文字现象,上述所举例字,都已失去所造字时的本义,而变成现在通行认识的意义。

如“新”字本义“取木”,而现通行意义是“新鲜”,“新的”意思;“难”字本义“鸟名”,而现通行意义是“困难”;“之”字本义“上出”,而现通行意义是虚词;“而”字本义“胡须”,而现通行意义是虚词。

这些字就是《说文解字》之“六书”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训诂学》认为“这类假借的特点是:词有本字而不用,借用别的字,久借不归,代替了本字的地位。”在长期使用中,其含义已经固定,社会公认借用字是正字,因此,文字学家认为这类字是假借字,而训诂学家则不认为它是假借字。

通假字中较难掌握的是音近而互相通用的情况,什么才算音近?古人用“通转”方法来加以解释,清末吴承志在《古书假借举例》一书中归纳总结音近而本字与假借字之间字形变化的三种情况:“假借之例,以音为主,有以音近而省其文者;有以音近而增其文者;有以音近而异其文者。”这里的“文”是笔画的意思。凡读古籍不通就用通假字代替是不可取的,必须有佐证方可认为通假关系成立。

通假字在先秦两汉时最为通行,唐宋时在文学上曾掀起一股复古之风,文章中大量使用通假字,以后则主要沿用前代的通假字。旧时某些文人以写通假字为荣,把它作为显示自己通古或有学问的一种手段,却给后人阅读带来不便,是应该抛弃的一种陋习。

但通假字毕竟是古籍文献中大量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甚至是障碍,需要学中医者正视,学会破解之法。因为这是一项阅读古医籍的基本功,也与做“大医”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 胃糜烂不吃药能自愈吗?做到这三点好得快

    这个是临床上消化系统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糜烂性胃炎,比如说我们的常见的是胆汁反流啊,对我们的胃黏膜造成损害,可以造成这个糜烂性胃炎,具体来说,在胃镜下为什么称为?糜烂为什么有时候称为浅表,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浅表吧,他这

  • 晨起口臭伴有反酸烧心,中医帮你祛除病根

    这个患者是一个严女士, 43岁,主诉啊就是这个口臭伴胃脘疼痛有三个月,这个患者三个月前,就自己感觉这个口臭是不可接受的,常常这个贪食辛辣食物,所以说口臭又会加重。伴有这个胃脘的有一个隐痛,还有胀闷不适,平时脾气比较大,容易急躁易怒,还有感觉

  • 嗓子有异物感还在当咽炎治?千万别再陷入误区!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一类患者,就是感觉嗓子里有东西,咳嗽咳不出来,一般呢都当咽炎治了好多年。比方说临床见到一些患者是老师用嗓子讲话比较多,呃,讲得多的时候会感觉声音嘶哑,然后嗓子也比较累啊,气力也不足。到耳鼻喉科去看,那么这个咽部啊,有这个充

  • 伤害胃黏膜的5大因素,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我们胃的内壁上面的一层皮,那么这层皮呢,它有一定的厚度,这个皮呢,它不是完全平整的,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来仔细说一说,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用的人。那么刚才我说的胃黏膜,它是一层皮,并不是光滑的,虽然表面看

  • 脾虚湿盛,远离这五点,中医帮你赶走湿气一身轻松!

    在临床上现在这个湿气重的病人啊,还是非常多见的,那么湿气呢,也有很多种情况,比如说湿气蕴结在肝胆的,那么有的呢,就是湿气蕴结在皮肤的啊,像湿疹等,还有一些呢,就是在经络里,比方说关节炎呐,风湿这一类的,那么在脾胃呢,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