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丹毒

丹毒

丹毒是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链球菌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细菌,它通过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邻近的皮下组织,然后迅速蔓延。下肢腿胫部、踝部、足背部比较多发。发病后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界限。严重的红肿处可伴发紫癜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小腿和头面部是丹毒的好发部位。特别是患有足癣的人,反复发作可使下肢淋巴管阻塞,皮肤增厚,形成橡皮肿。

诊断:

一、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疹后症状可持续存在。

二、好发于颜面及小腿。

三、皮肤损害

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脓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处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

四、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时,日久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小腿。

五、局部淋巴结肿大。

六、常可发现致病的原发灶,如小腿常见足癣,面部常见鼻腔粘膜损害。

治疗:充分休息,抬高患肢,限制活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应用碘胺药或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对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中医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或由于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者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者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临床疗效]临床治疗169例,均全愈(随访1~3年未复发)。

猜你喜欢

  • 千金子与水稻的区别

    一提到中草药,很多人都说自己是“药盲”,往两个看起来十分相似的字或词或者外形可能其意思就相差很多,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千金子与水稻的区别就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千金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的种子;又名千两金,有逐水退肿,破血消癥,解毒杀虫的功效;

  • 中药火麻仁功效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中药很多都是草木的根茎等,也有很多是化学合成的物质,但还有一种,就是植物的种子,比如说火麻仁,火麻仁,中药名,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本品呈卵圆形,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

  • 了解火麻仁种子是什么

    火麻仁这个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是特别清楚它,那么应该熟悉它的兄弟叫做人人喊打,容易上瘾的大麻,是不是说的有点可怕,它其实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又叫大麻仁、火麻、线麻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后为火麻仁,火麻仁味甘,性平,

  • 乌柏根的皮到底是什么呢?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作用,就像某样东西上的不同部位,它们的作用可能不同,像乌柏根的皮,乌柏苦、微温、有小毒,有杀虫、解毒、利尿、通便的功用,而乌柏根的皮用于水肿胀满,有泻下逐水的功效,对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所以也有用乌柏根

  • 京大戟和红大戟的区别?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