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证脉不可偏废

证脉不可偏废

脉诊为中医四诊之一,受王叔和《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浮紧弦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影响,有人认为脉象难于捉摸,多凭主观感觉,十人十异,不足为据。

究其实,脉诊难道纯属摆设吗?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比如对常见的感冒,脉浮紧为风寒型,脉浮缓为风热型。若右寸浮弦必有较剧的头痛。若左关、尺涩滞,常有四肢麻木感或腰膝痹痛之症;若右寸、关弦滑,多有痰湿。至于是否发热按脉便知。话虽如是说,但要准确把握脉象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体悟。

近年有诊脉的仪器,但笔者认为它目前还无法代替医生的感知。而医生的感知恰恰是最重要的。当然,在临床上,诊断疾病还需四诊合参,甚至参考化验检查和影像资料方能作出最精确的诊断。有时又要果断舍脉而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但当切脉时见脉浮洪而大,望诊见面色红胀。《伤寒论》中有“里真热,外微寒”之论,《内经》有“热深厥深”之言。因而果断舍症从脉,以实热证治疗,患童终获救治。倘若未察其脉,根据症状,诊为虚寒脱证,投以参附,必毙无疑。

另有一妇人姓廖,年45岁。2009年4月就诊,自诉血崩近1月,出血多时每日超过400毫升,经某医院作清宫处理,并静点抗生素之类未见好转,后来某中医诊为阴虚血热,迫血妄行,投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剂,服后更甚。时见头晕,手足麻,全身乏力,面色晦暗,舌质淡白,舌体略肥大。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笔者紧紧抓住这种脉象,并参合望诊所见,当即确诊其为气虚,阳微,气不摄血。处方:制附片15克,岗稔15克,当归10克,大叶紫珠15克,侧柏叶10克,坤草25克,五指毛桃根25克,制首乌10克,生蒲黄10克,地榆10克,红参10克(另焗冲)。上方仅服2剂便告愈。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阳旺气壮,何崩之有?

关一行 广东省廉江市

猜你喜欢

  • 什么是紫苏?吃点紫苏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紫苏在中国通常被用作传统中药,而日本人则主要将其用于烹饪,特别是在吃生鱼片时和食用刺身时。在我国一些地区,紫苏还被用作蔬菜或茶。紫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名药,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有很多的部位都是可以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什

  • “车前草”是个宝,用它来煮水喝,身体会收获哪些益处

    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对于车前草这种植物并不陌生,在很多的资料当中都有记载,这可是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车前草又叫猪耳朵草,它的药用价值是比较高的,而且生命力比较完全顽强,分布范围特别广,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知道车前草是可以入药的

  • 三七粉,对肝是好是坏?医生提醒:这6类人请避而远之

    三七粉是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保健类药物,又被称之为“金不换”。在《本草纲目》中,三七是上品,可以长期久服,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自古以来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活血第一”的说法。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如今关于三七粉容易伤肝的说法也是越来越多,

  • 夏天才有的“黄皮果”,其作用可不能小瞧,你知道咋吃吗?

    夏天可以吃到很多时令的水果,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季节,雨水充沛,水果香甜多汁。在南方的夏天,还有一种独特的水果,基本上见不到,那就是黄皮果。尤其是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正是吃黄皮果的好季节,荔枝吃多了容易造成肝火旺盛而且糖分高,所以不

  • 李可老中医:肝脏不好,多吃这4种东西,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胜过拿钱抓药!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它是我们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免疫等生理功能的基础。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问题,使得肝脏的健康逐渐受到损害。那么,如何保护我们的肝脏呢?李可老中医告诉我们,多吃这4种东西,可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