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精方与围方概念不宜提倡

精方与围方概念不宜提倡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王树文 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

《中国中医药报》6月10日刊载仝小林先生等人“论精方与围方”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对其提出的精方、围方概念却不敢完全苟同。

精方与围方是“七方说”的翻版

“七方”说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金·成无己正式提出“七方”名称。《伤寒明理药方论·序》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其实就是仝小林等人所说的“精方药味精简,围方药味繁多”。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仝小林等人所说的“精方多用重剂,围方剂量平和”与此相类。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仝小林等人所说的“急病单病用精方,慢病合病用围方”是对奇方、偶方的发挥。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仝小林等人强调“围方靶点众多,重在广泛与全面”,“适于病情较为复杂,累及多脏腑、多系统的长期慢性疾病稳定阶段,或多种疾病合病情况,尤其适合于长期调理和养生”。这些观点,都脱胎于复方。

可见,仝小林等人谓精方即精简精巧,实质上是想总括七方中的急、奇、小方;围方即围攻包围,是准备涵盖七方中的缓、偶、大、复方。精方与围方是以药味多少和药量大小为依据划分的,是《内经》“七方说”的翻版。而七方理论作为一种制方之法已经深入人心,为历代中医认可。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已经将“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列为医案的必备内容。精方与围方没有超出七方范围,且其“精”、“围”二字难以从字面理解其义,反不若“大、小、缓、急、奇、偶、重”文义了然。因此,笔者认为,精方与围方难以替代七方。

精方与围方不可能取代经方与时方

除了上述方剂分类外,中医还以形成年代为依据,将方剂分为经方和时方。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时方是与“经方”相对,指汉代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的方剂,以唐宋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为主。经方相对组方用药味数少,时方则反之。有人评价说:张仲景用药是“汉高祖之路,以少胜多”;李东垣用药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形象地反映了经方、时方的用药特点。品读仝小林等人对“精方”、“围方”的论述,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经方、时方的影子。而经方时方的概念,自提出之日就诉讼不断,偏执一端的人经常指责对方,最终形成经方派、时方派。仝小林等人提出“精方”、“围方”的概念,虽然受其影响与经方和时方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用精方、围方取代经方、时方。

不宜提倡精方与围方的概念

笔者认为,仝小林等人提出的精方和围方概念,没有超出原有的理论,其后果可能造成中医名词术语概念不规范。因此,在对方剂进行分类或制方时,仍应该以“七方”理论为基础,同时参考经方、时方的应用经验,不宜提倡精方与围方的概念。

猜你喜欢

  • 知柏地黄丸适合什么样的人吃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

  • 黄芪提高免疫力吗

    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这样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代茶,去预防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呢,把握好它的适应症很关键,凡是由于脾肺气虚而出现气短,乏力,自汗

  • 补中益气丸适合人群

    为什么说补中益气丸是办公室人群的常备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过度的用脑和经常熬夜,很多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懒言啊,甚至于肛门下坠啊这些症状,这是中气耗伤的表现。而补中益气丸当中的白术、柴胡、人参、黄芪等这些药呢,可以益气

  • 吃辣喝酒就拉肚子怎么办

    很多人特别是男性啊,经常大便不成形,尤其是在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喝酒之后,症状会更严重,很多人第一反应呢是用止泻的药物,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有这种症状大多和肠道的慢性炎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这些疾病有关系,所以说不能只是止泻,

  • 大便干结吃什么可以通便

    一些便秘的人用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效果,可以推荐一个《四消丸》给大家。这个药呢出自于清代的《饲鹤亭集方》是由牵牛子、猪牙皂、大黄、槟榔等这些药物组成,能消痰、消水、消食、通便,适用于大便干结严重,体质壮实的便秘患者,对阴虚便秘和气虚便秘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