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古代传统技术 现代绿色医疗 中医外治法

古代传统技术 现代绿色医疗 中医外治法

丁小波 张晓恒 邹逸天 江苏省江阴中医肝胆病外治专科医院

外治技术的历史地位

外治技术起源于远古时代。远古人类多以草木、树皮、泥土敷扎伤口,以砭石、骨针放血、排脓、清创等进行治疗,乃是最早最原始的外治方法。其应用远早于内、外、妇、儿科形成之前。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载有治疗痈疽疮疡、皮肤疥癣、痔瘘赘疣时采用膏剂敷帖法、散剂烟熏法、药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当于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内经》记载的外治技术有砭石、九针、火芮、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太平圣惠方》记载有浴碟、贴恊、膏摩等法。孙思邈《千金要方》所用外治术,共有27种之多,“变汤药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

明清时外治技术趋于成熟,如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淤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师机著《理淪骈文》,集《内经》至清代外科技术之大成,作了一次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外治之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做出了贡献。

与现代技术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外治技术这门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又增添了新内容。外治技术已由原创的自身领域,迅速向当今外科、内科、妇科、儿科、肿瘤、急诊等多学科领域延伸。

例如中小面积烧伤用中药湿润法治疗,不仅具有抗炎、抗感染的作用,而且中药外敷形成薄膜,可以减少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的低位截除术及蚕食切割疗法的开展,大大降低了该病的高位截肢术几率,由30%左右下降到12%左右;慢性骨髓炎以提脓祛腐药捻,灌注外治为主的综合治疗,将该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以中医外科的切开法、拖线法、药捻法、垫绵法,以及提脓祛腐法、拔毒生肌的综合疗法,获得疗效高、复发率低、乳房变形小的良好疗效,为国内广为采用;肛门痔瘘的改进结扎术、挂线术、硬化剂注射术等,对混合痔、高位复杂肛瘘、脱肛等治疗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各地外治特色专科、内病外治技术等迅猛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现今,外治技术越来越多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激光、远红外线、电磁、超声雾化和透入、离子导入治疗机等;不断吸收现代医药学成果,改革外治剂型,如借鉴硬膏剂、膜剂、化学热熨剂、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等,促进药物充分吸收,这也是外治技术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对疗效明确的外用单味中药进行研究,以及对传统中药外用制剂进行剂型改革,将会给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遗憾的是,近年来,我们在外治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西方在外治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则呈上升趋势。我们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绝不能坐以待毙,务必奋起直追。

新的组合及内涵

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细,医学科学也是如此。针灸、推拿、气功等诸多疗法从外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但治疗疾病更需要多种疗法的配合或治疗程序的有机配合。例如颈椎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我们用不同的针具和针法对患处各层组织进行不同的手法刺激,以消除病理刺激源点,是“点”层次的治疗;结合牵引,恢复颈椎生理弯曲,是“线”层次的治疗;再配合理疗、贴药、药浴消除炎症反应,是“面”层次的治疗;同时手法能调整组织之间的相对位置,纠正“骨错缝”,是“位”层次的治疗。点、线、面、位的各层次的相互配合,构成立体化的特色治疗,疗效大大提高。

外治技术内涵广,外延宽,界定明,分类清,正好易于组合不同层次的治疗手段,形成最佳的组合流程。外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细分类正好相反,不但要发挥某一方面的作用,更追求组合协同,放大效应,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这正是外治分会成立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所在。

中医外治法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无毒,无污染,创伤小,痛苦少。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完善、提高这种独特的医疗体系,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的绿色医疗体系。

猜你喜欢

  •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亢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久咳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3)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

  • 滋肾解毒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山茱萸9克,山药15克,熟地黄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牡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所创,系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常用

  • 沙参麦冬饮治剥脱性皮炎

    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李某,女,68岁。半月前颈部、腹部、双上肢、腰部、双小腿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发痒,自行用雄黄酒、红花油外搽。两小时后局部皮肤潮红,并逐渐扩展蔓延至头皮、颜面、躯干、四肢,呈现出大片状弥漫性红色皮损,上覆细薄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