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除病原体、免疫性各不相同外,在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等方面都相似。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氏菌经消化道传染而致的全身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变是肠壁淋巴组织增生与坏死。典型的临床特征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胆囊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本病以夏秋季节为多。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仅有2%患者再次得病。

本病的发生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随饮食入胃,如细菌未被胃酸杀灭,穿过小肠粘膜至小肠上部肠壁淋巴组织生长繁殖,后经胸导管及门脉入血,形成初期菌血症。细菌继随血流散布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细胞内继续繁殖,进入第二期菌血症,出现临床症状。进入肝胆系统的细菌在胆囊内大量繁殖,向肠道排出,不断在肠肝内反复循环,使肿胀的小肠淋巴组织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肠壁淋巴结由增生转为坏死,形成溃疡,甚至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本病潜伏期3~25天,平均10天。副伤寒潜伏期较短。自然病程4周。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肥达氏反应(菌体抗原0效价在1:80以上,鞭毛抗原H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及细菌培养(血液、骨髓、粪、尿)阳性。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及对症处理。当病情较严重、毒血症明显,体温高而持续长时,可适当加用激素或其它方法。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病程演变特点及发病季节,中医认为本病属“湿温”范围。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湿热,湿热交蒸于中焦,伤及胃肠;湿热熏蒸,充斥三焦,内伤脾胃而致食欲减少,腹胀胸闷;外损卫表而致发热恶寒,有汗而不解。湿热郁蒸不解则化燥化火,燔灼气血,耗津伤液,内则因热甚而肠腑燥实,传导失司,便秘或腹泻;外则熏灼肌肤致皮肤灼热而干燥。若火热阳邪日盛,气营两燔,内闭心包,蒙蔽神明则见谵妄、昏睡和昏迷;热犯营血伤及血络则外发斑疹。火热之邪伤及肠道血络,腐化肠壁则发生便血;便血不止,阴血孺亏,气失所附,则可出现气随血脱之变症。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263例,痊愈250例,有效13例。

猜你喜欢

  • 老年人容易发生癌症的原因有哪些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癌症,只是随着人年龄增长愈易患癌。一般40岁以上最容易患癌。专家指出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发生癌症之前存在一个时间较大的潜伏期。致癌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并不是马上就会发病,往往要经过15-30年的致癌潜伏期。一般为2

  • 胃癌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大部份胃癌病人手术切除后仍可继续享受正常生活,一般来说,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胃癌切除术后,使部分病人不能保持原有体重,由于创伤或不能正常进食,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等消耗,致使体重下降,还可发生一些维生素缺乏病及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在胃癌

  • 中医辨证治疗胃癌

    中医辨证治疗胃癌的方法是什么,我国是胃癌大国,所以每年都会有数万人因为不同的因素而患上胃癌,又有数万人因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是治疗不及时走向死亡。专家说:因为患者年龄、病情、症状等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患者患者不要盲目的用药治疗,一定要辩证施治。

  • 胃癌预防常识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因,每年约80万人新发胃癌、75万人死于胃癌。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发病人数最多,约占全球胃癌人数的3/4。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南方。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

  • 胃癌病人饮食

    一般来说胃癌病因饮食的原则是,首先在饮食中要保护胃黏膜,避免辛辣、油煎、生冷等,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其次饮食中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优质的蛋白质和摄入量。胃癌患者在饮食中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如每日分五餐进行。患者可多喝一些酸牛奶,酸牛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