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诗中有凉夏

诗中有凉夏

杨峰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人老了,不耐暑热。可我不爱吹电扇,也不愿享受空调。那何以安度褥暑逼人的炎炎夏日呢?我常独自坐在斗室之中,细细品读别有情趣充满哲理的诗篇,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不觉外面热浪滚滚。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庭院,淡泊自然,神静心宁,静则生凉。读着宋代诗人陆游的《桥南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清风徐徐,月色溶溶,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消于无形之中。

读诗消暑,是因为篇篇美的禅诗如滴滴甘露,滋润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从中有所感悟。且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不正是一幅禅境的大写意么,身处此景,不要说暑热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世间的一切七情六欲,红尘扰攘的烦恼也被荡涤得干干净净。而唐代诗佛王维的《辛夷坞》则使人进入一个新的天地,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绝无人烟的辛夷坞,山沟口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处于这种空灵寂静的禅悦之中,令人去品味人生,顿悟人生真谛,直探生命的本源。

吟咏着诗人的精美华章,牵引我心灵的脚步进入灵山秀水的画幅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山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禅房花木葱茏,翠竹曲径幽深,我也自然而然地与静谧的禅林融为一体,身与物化,通体清爽,心旷神怡,暑热何来?

读诗能消暑,道理何在呢?由此使我想起了苏东坡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美妙动听的乐曲是来自琴弦,还是来自手指呢?都不是,而是来自演奏者的心。手指抚琴,音在弦外。读诗消暑,其理亦然。诗中是无凉夏的,也不会给人生风除热。但一首绝佳的禅诗,令人沉溺于美的意境美的享受之中,陶冶情操,洗涤蒙在心灵上“贪、嗔、痴、慢、疑”的污垢,明心见性,从而忘却褥暑逼人的烦恼。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可见,读诗消暑热,不也是“境由心生”么!

猜你喜欢

  •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

  • 长期服 缓起效——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清寒之燥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1)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